一天,一位女士前來哭訴自己那個不省心的孩子:“我的孩子得了多動症。他現在念初三,眼看該畢業了,卻不好好學習,不寫作業。成績已經降到了班上的後幾名。上課還不認真聽講,不遵守紀律,總是鼓搗東西,玩鋼筆,在書上亂畫,整個兒一個多動症孩子。我們曾經給他買了一些治療多動症的藥物,吃了也不見效。這可怎麼辦呀?”
聽完母親的哭訴,我見到了這位讓人“不省心”的孩子,帶著一副眼鏡,看著文文靜靜、老老實實的。這就是那個讓家長愁苦萬狀的多動症男孩嗎?
咨詢一開始,男孩就低頭檢討道:“我不爭氣,總讓父母生氣,是我不好。我懶得寫作業,上課紀律不好,不注意聽講,總想玩點東西,總想跟別人說話,我對不起他們。”再細細追問下,男孩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剛上初中三年級的時候,我感覺有點不習慣。有一次,我的作業有一道題不會做,後來就忘寫了,老師罰我寫好幾遍。從那以後我就不愛寫這個老師留的作業了。慢慢地形成了習慣,什麼作業都不愛寫了。老師就找家長。爸爸脾氣非常不好,從小就愛打我。媽媽脾氣也不好,只會向爸爸告狀。那時我心裡想,你越打,我越不好好學習!現在,我知道父母是為我好,我也想改好,可是,改不了。爸爸媽媽總是讓我考重點高中,可我上課還是不能集中精力聽課。我只有在偷偷看電視的時候才能集中注意力……”
“多動症”實為“自信缺失症”
聽完男孩的訴說,才發現這又是個蒙受了“多動症”不白之冤的孩子。在心理咨詢個案中,經常有家長把孩子的“多動”和多動症混為一談。兒童的“多動”和兒童多動症最本質的一點區別在於“多動”的表現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有無選擇性。多動症的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症狀是沒有選擇性的,就是說,不論做什麼事,多動症的孩子都難以集中注意力。而有些孩子的“多動”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比如,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多動”,而在看電視或做游戲等感興趣的活動中,就沒有這種表現。其實這個男孩並不是什麼多動症,而是“自信缺失症”。
對策: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現在,這個男孩很想改變自己。但他面臨的困難是父母要求他考重點高中,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幾乎無望的目標。他對自己沒有了信心,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給他信心。最後我給他的建議是每次考試以前進4個名次為目標,慢慢進步。
最後我和男孩的母親作了一番交流,男孩為什麼沒有了自信?根源就在家長身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簡單粗暴地打罵,打掉了孩子的進取心,對孩子的期望值也不切合實際,進一步使其喪失信心和動力。此外,過早地給孩子“蓋棺定論”,四處求醫問藥,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貼了一個消極的標簽,讓孩子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有病的人,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一個學習有問題的人。這種標簽效應的結果愈發地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通過溝通,家長表示深有感觸,以後一定好好配合,不再打罵兒子,給予他信心和支持。
![]() |
“00後”兒童心理問題根源在父母
“孩子的性格可以改變嗎”、“孩子行動遲緩和情緒發育有關嗎”、“如何鼓勵過分軟弱和膽小的孩子”、“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
![]() |
幼兒溺水的保護性措施
當人溺水時,首先出現一種保護性的反射措施,即呼吸暫停,經過0.5—1分鐘,由於缺氧又開始呼吸,水分被吸入呼吸道。此時因各種反射仍然存在,因此可發生劇烈嘔吐,嘔吐物又可被吸人,引起呼吸道阻塞。由於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