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預防護理 >> 家庭用藥的常識

家庭用藥的常識

  藥物與飲水

  任何需經口服的藥物,無論是片劑、膠囊、丸散類等,都要溶解於水中才易於吸收產生藥效。應在服藥時和服藥後多喝水,以防止藥物在胃內形成高濃度藥液而刺激胃黏膜。有的患者行動不便,吃藥干吞或喝水很少,這很危險,因為這會使藥片附著在食管壁上或滯留在食管的生理狹窄處,因食管內的黏液可使藥片的表層部分溶解,使藥物在某一局部的濃度過高。有的藥物在高濃度時對黏膜有很大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家庭常備藥阿司匹林、維生素c、碳酸氫鈉等如附著於食管壁的時間過長,輕則刺激黏膜,重則可以使局部潰瘍。如入睡前或半夜用這種方法服藥就更加危險,因藥物在食管停留的時間更長。

  藥物間隔

  吃藥間隔時間不合理就會對其療效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抗生素類和一些治療指數小的藥物,掌握藥物間隔就更為重要。要做到延長藥效,保證藥物在體內維持時間的連續性和有效的血濃度,就必須改變不合理的用藥間隔時間。

  抗心律失常藥、抗心絞痛藥(日服量),應改每日3次為根據發作規律給藥。

  抗生素類藥應改每日3次為每8小時給藥1次,或將原用藥時間的早8點,中午12點,下午5點改為早7點,下午3點及晚11點(或睡前)。肌肉注射每日2次應定為早7點晚7點或早8點及晚8點為適宜。

  家庭輸液使用抗生素時,應考慮藥物的半衰期。如半衰期在4~6小時的藥物,在輸液時應分兩次給藥,可在輸液中單獨給等滲糖或生理鹽水緩慢維持,如病人不願意使用此法可用分兩次靜脈穿刺輸液法,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防止耐藥。

  口服藥物與食物的關系

  一般服用西藥不用忌口,但有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能與藥物發生反應,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應請醫生給予指導。

  藥,飯前服還是飯後服

  飯前服藥還是飯後服藥,取決於藥物的特性、作用特點、對胃是否有刺激等。

  應在飯前服用的藥物

  驅蟲藥:驅蛔靈、左旋咪唑等宜清晨飯前服用,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

  瀉藥:硫酸鈉、硫酸鎂、蓖麻油宜清晨飯前服用,使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

  苦味健胃藥:如龍膽、大黃等制劑宜飯前10分鐘服下,可增加食欲和胃酸分泌。

  收斂藥:如鞣酸蛋白,飯前服藥可使藥物充分作用與胃壁。

  吸附藥:如藥用炭,飯前服藥便於吸附胃腸道有害物質。

  胃壁保護藥及抗酸藥:氫氧化鋁、三硅酸鎂、次碳酸铋、碳酸鈣、甲氫咪胍等,飯前服用,可增加藥物與胃壁接觸面,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黏膜。

  胃腸解痙藥:如阿托品、莨菪片等,飯前服用可使藥物保持有效濃度,發揮作用快。

  腸溶片劑和丸劑:飯前服用,使藥物較快、較多通過胃進入腸道,發揮作用。

  滋補藥:人參蜂王漿、十全大補丸等飯前服用,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

  助消化藥:胃蛋白酶、澱粉酶等飯前幾分鐘服用,可使藥物及時發揮作用。

  應飯後服用的藥物

  大部分藥都可在飯後服用。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硫酸亞鐵、氯化铵、甲硝唑、復方新諾明、黃連素、紅霉素等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灰黃霉素也應在飯後服用,因油類食物有助於它的吸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少男少女的七種不健康心理

1.憂郁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狹隘  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寶寶的便秘 良藥在於飲食調節

母乳喂養便秘少  對低月齡的新生寶寶來說,其消化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全,排便還是一種反射現象,和大人們的排便原因不同,常常要大便積多,直腸壁的神經感受到膨脹壓力才能反射性地解出。所以,新生兒幾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