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離開地面,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史上極其關鍵的一步。1歲左右,快速成長的孩子開始了蹒跚學步。孩子人生的第一步,帶給為人父母者無盡喜悅的同時,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期待。然而,您是否知道,這第一步走得怎樣,與孩子一生的健康也有很大關系!
在嬰兒期,能吃會睡的寶寶們生長得很快,遵循人類發育的一些基本原則,按“從頭到腳”的順序發育:先會抬頭,其次挺胸、獨自坐,然後會站,最後才會行走。因此寶寶下肢的發育異常,往往到學步時才引起家長的注意。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異常步態: 鴨步常見於雙側先天髋關節脫位和髋內翻畸形的患兒,往往表現為挺腹、翹臀的搖擺步態。
剪刀步態因髋內收肌、內旋肌和內側帼繩肌痙攣所致,呈上下肢內收交叉前行,多半有髋關節和膝關節的屈曲畸形,主要見於腦性癱瘓的小兒。
跟行步態表現為足跟不能自由抬起,患兒常需依靠外展下肢,過度屈髋屈膝,以使下垂的足離開地面,這是由於小腿三頭肌癱瘓所致。
踮足步態常見於馬蹄內翻足患兒,由足跖曲、內翻、內收一系列復雜畸形組成。 雙下肢不等長步態故名思義,這是由於雙下肢不等長所致,輕者以骨盆傾斜表現;重者出現骨盆下降性跛行或正常一側屈膝而患側以馬蹄步態來表現。
跨階步態主要由於小兒患病一側的伸肌(伸拇肌、伸趾肌、胫前肌、腓腸肌)癱瘓而導致足下垂,行走時不得不高抬膝部,拖步而行,如跨台階一樣。
由於嬰幼兒運動系統先天性畸形和程度輕重不一,也會有幾種病理步態相互交雜,加上大多數小兒本身又處在步態不穩的學步時期,所以臨床表現常常不典型。所以,年輕父母千萬要注意小兒學步時期的步態,如有疑問,及時去醫院請專科醫生仔細診察,以避免因延誤病情而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 |
怎樣給混合喂養的寶寶哺乳
實際上,據臨床研究表明。真正的母乳不足者不到2%,其中的絕大多數是由於媽媽對母乳喂養信心不足、喂養方法不當、營養不夠均衡和心情不愉決所致。 CASE: 悠悠快三個月了,一直是混合喂養,可是最近悠悠媽媽感到痛 |
![]() |
幼童在車裡熱死 家長數十次路過未發現
8月17日中午11時,宿遷市宿城區王官集鎮王集村5組內,5歲的男孩毛毛和2歲的妹妹丹丹在家門口失蹤。5個小時後,家人在一輛閒置汽車內發現了兄妹倆,遺憾的是兩個孩子都已經停止了呼吸。經初步鑒定,兩個孩子因車內高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