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診斷依據:
(一)具有明顯的圍產期窒息史。見於生後12小時或24小時內出現異常神經症狀,如意識障礙、肌張力改變及原始反射異常。
(二)病情危重者有驚厥及呼吸衰竭。
根據病情不同分輕、中、重三度:
(一)輕度:過度覺醒狀態、易激惹、興奮和高度激動性(抖動、震顫),擁抱反射活躍。
(二)中度:抑制狀態、嗜睡或淺昏迷、肌張力低下,50%病例有驚厥發作、呼吸暫停和擁抱、吸吮反射減弱。
(三)重度:昏迷狀態、反射消失、肌張力減弱或消失,生後數小時至12小時出現驚厥且呈持續狀態,或為去大腦僵直狀態。
輔助檢查:
(一)顱腦超聲檢查:有特異性診斷價值
1.普遍回聲增強、腦室變窄或消失,提示有腦水腫。
2.腦室周圍高回聲區,多見於側腦室外角的後方,提示可能有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3.散在高回聲區,由廣泛散布的腦實質缺血所致。
4.局限性高回聲區,表明某一主要腦血管分布的區域有缺血性損害.
(二)CT所見:多有腦萎縮表現
1.輕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分布2個腦葉。
2.中度:低密度影超過2個腦葉,白質灰質對比模糊。
3.重度:彌漫性低密度影、灰質白質界限喪失,但基底節、小腦尚有正常密度,側腦室狹窄受壓。
中重度常伴有蜘網膜下腔充血、腦室內出血或腦實質出血。
(三)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需動態觀察V波振幅及V/I振幅比值,若持續偏低提示神經系統損害。
(四)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腦型同功酶增高,此酶是腦組織損傷程度的特異性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