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外科 >> 小兒燒傷 >> 小兒燒傷預防保健 >> 燒傷病人標准護理計劃

燒傷病人標准護理計劃

     燒傷是由於熱力、某些化學物質、電流、放射線等作用於人體所引起的組織損害。主要損傷皮膚和/或粘膜,嚴重者也可傷及皮下和粘膜下組織,如肌肉、骨骼、關節,甚至內髒。根據燒傷面積和深度可將燒傷分為輕、中、重、特重度燒傷。臨床表現為局部不同程度的紅、腫脹、血漿樣滲出物、大小水泡、焦痂等;重症燒傷還可引起一系列全身變化,出現循環、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症狀。燒傷治療方法主要為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創面處理、營養支持、防治感染等;在護理方面應鄭重注意保護創面、盡力滿足病人的生活和生理需要、預防並發症及做好心理護理等。常見護理問題包括:(1)焦慮;(2)自我形象紊亂;(3)自理缺陷;(4)體液不足;(5)體溫過高;(6)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7)疼痛;(8)睡眠型態紊亂;(9)有窒息的危險;(10)有發生褥瘡的危險;(11)有口腔粘膜改變的危險;(12)有廢用綜合征的危險;(13)潛在並發症--感染;(14)潛在並發症--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15)知識缺乏:出院後自我護理知識。

一、焦慮

相關因素

陌生的醫院環境。

對預後的顧慮。

疼痛。

經濟因素。

家庭和支持系統。

治療和護理措施:如燒傷的暴露療法、困難的靜脈穿刺及換藥引起的疼痛等。

主要表現

憂郁、不安、喪失信心、壓抑。

易激動、無耐心、易怒、哭泣,愛譴責他人。

失眠、易疲勞和虛弱感。

思想集中困難,答非所問。

護理目標

病人了解焦慮產生的原因及一般應付機制。

病人的焦慮症狀消除或減輕。

病人對所患疾病有所了解,能主動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

護理措施

經常與病人親切交談,了解病人焦慮的主要原因,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述。

提供舒適與安全的環境,使病人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

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性,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對病人的焦慮表示理解。

向病人介紹燒傷的治療和護理方法,強調面對現實和密切配合的重要性。

逐漸與病人一起討論其病情與治療方案,以及疾病的轉歸及預後,讓其做到心中有數,樹立信心。

爭取家屬及單位的關心與支持,並提供經濟保障,使之無後顧之憂。

遵醫囑交替使用止痛劑,並觀察藥物效果。

給小兒病人提供玩具及娛樂節目,以轉移注意力,減輕創面疼痛。

給病人以生活上的協助,如協助進食、大小便、保持創面及周圍健康皮膚的清潔、舒適。

尊重病人的人格,勿以床號取代病人的姓名。

重點評價

病人焦慮的程度。

是否消除或減輕了焦慮症狀。

能否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並能樹立信心配合治療護理。

二、自我形象紊亂

相關因素

燒傷治療護理方法的特殊性。

因疼痛而致處於某種保護性體位。

與傷前的自我形象比較。

他人的評價。

與同伴比較。

心理社會因素。

主要表現

心情沮喪,對自我缺乏信心。

沉默寡言。

精神不振,睡眠差。

胃腸功能紊亂。

重視以往的能力、力量和外表。

重視他人的評價。

護理目標

能清楚地認識現在的自己。

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使創面順利愈合。

積極自我修飾。

護理措施

耐心做好心理護理,使病人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自己。

講解疾病的特殊性,治療護理方法的特殊性及配合治療、護理的重要性。

對病人的某些積極的處世態度及觀點給予適度地贊揚。

保持床單位的整齊、清潔、美觀,及時更換滲濕的敷料。

保持正常皮膚的清潔。

傷後48小時起逐漸協助病人進行各關節的功能鍛煉,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

協助病人重新設計自我新形象,如女病人進行頭發護理、戴假發、男病人經常修面。

重點評價

病人能否正確對待自我新形象。

是否願意自我修飾。

對生活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

三、自理缺陷

相關因素

臥床。

燒傷嚴重程度、部位。

疼痛。

病情不允許。

身體虛弱。

頭面眼睑水腫,視物模糊、視力減退甚至消失。

主要表現

雙手不能獨立進行操作。

只能平臥或俯臥。

護理目標

病人臥床期間生活需要能得到滿足。

病人感覺舒適、安全。

病人能逐漸恢復適應自理。

護理措施

估計病人的自理能力。

向病人說明自理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關節僵硬及肌肉的廢用性萎縮等,鼓勵其自理。

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營養需要制定出飲食計劃,以保證充分的營養攝入,恢復體力,加快創面愈合。

進餐前協助病人稍墊高床頭,胸前墊毛巾。

進食後協助病人洗臉,漱口。

協助更衣,健康皮膚擦浴,每天1次。

及時提供便器,協助做好便後衛生工作。

病人常用物品及呼叫器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重點評價

病人的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病人對自理的認識。

病人的自理能力是否逐漸恢復。

四、體液不足

相關因素

丟失過多:與燒傷面積及深度有關。

攝入不足。

老年期的調節機能差,口渴感差。

燒傷後胃腸功能紊亂。

缺乏經口服補充丟失液的重要性方面的知識。

主要表現

液體的排出量大於攝入量。

口渴,唇干,尿少、比重高,煩躁不安,表情淡漠或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脈搏、呼吸加快,血壓下降。

皮膚粘膜干燥,皮膚彈性差。

血細胞比容增高,血清鈉增高。

皮膚蒼白,肢端發涼,出冷汗。

煩躁不安,表情淡漠,反應遲鈍。

護理目標

病人生命體征平穩。

不出現明顯體液不足症狀或原有症狀有所減輕。

護理措施

取頭低足高位,以保證腦部血液供應。

傷後48小時內觀察每小時尿量(一般成人30-50mL/h,兒童15-20mL/h,嬰兒10mL/h)、顏色、比重、認真做好記錄,並根據尿量調節輸液速度。

觀察意識和表情:有無表情淡漠、煩躁、意識模糊。

觀察皮膚色澤及肢體溫度。

進食流質飲食,口渴明顯者,給予口服補鹽液,但每次口服量不應超過200mL。

嚴密觀察、監測生命體征及中心靜脈壓、血氧分壓的變化並記錄。

遵醫囑按時、按量補充晶體和膠體,維持膠體滲透壓及水、電解質平衡。

准確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休克期准確記錄每小時出入水量,然後按傷後時間每8小時進行1次入量和出量小結,認真填寫護理記錄單。

定時更換襯墊的敷料,保持創面干燥。

盡量少搬動病人,以防止體內血液分配不均而引起某些髒器的缺血。

受傷48小時後逐漸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重點評價

尿量、顏色及比重。

生命體征及神志的變化。

24小時出入水量。

皮膚色澤及溫度。

體溫過高

相關因素

燒傷、創傷後血凝塊、滲出物吸收。

機體脫水和排汗能力減退。

創面處理不妥。

環境溫度過高。

某些藥物及輸液、輸血的副反應。

創面及全身感染。

二重感染。

機體調節機能差。

主要表現

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心率、脈搏增快。

皮膚潮紅,肢端溫暖。

寒顫高熱,痙攣或驚厥。

病人訴悶熱,口渴。

胃腸功能紊亂,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

煩躁、谵妄、呓語、幻覺,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創面出現小出血點和壞死斑。

護理目標

體溫下降至正常范圍或接近正常范圍。

症狀減輕或消失。

病人感到安全、舒適。

護理措施

每4小時測體溫、脈搏、呼吸1次,體溫驟升時要隨時測量。

遵醫囑按時、按量使用抗生素。

協助醫生正確處理創面。

觀察藥物以及輸液輸血反應,異常時遵醫囑及時處理。

高熱時采用溫水擦浴、醇浴、冰敷等方法降溫。

遵醫囑使用藥物降溫並觀察效果。

保持室溫在28-32℃。

高熱出汗後及時擦浴更衣、換敷料。

鼓勵病人多飲水,通常每天水分的攝入量增至3000mL,以預防因脫水嚴重而造成的體溫升高,補充高熱後排汗過多丟失的水分。

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飲食,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

提供清潔、安靜的環境,使病人得到充分休息。

口腔護理2-3次/天,口唇塗石蠟油或凡士林預防嘴唇皲裂。

重點評價

體溫、脈搏、呼吸的變化曲線。

高熱的主要原因。

處理高熱的效果。

病人有無脫水現象。

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

相關因素

燒傷後機體代謝率增高。

經創面丟失過多。

創面感染。

高熱。

疼痛致食欲下降。

藥物副作用致食欲下降。

胃腸功能紊亂,吸收障礙。

營養知識缺乏:偏食。

因經濟困難,攝入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10、喉頭水腫致吞咽困難。

11、情緒緊張,焦慮,恐懼。

主要表現

體重減輕,低於標准體重的20%,消瘦。

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

貧血,低蛋白血症。

皮膚彈性差。

創面蒼白、水腫、延遲愈合。

機體免疫力下降。

護理目標

病人能講述引起營養不足的因素。

病人及家屬認識到營養的重要性,並能配合飲食計劃的實施。

增加口服營養物的攝取,以適應新陳代謝、創面修復的需要。

病人處於正氮平衡狀態,體重增加或減輕不明顯。

創面按期愈合。

護理措施

對病人進行口服營養的健康教育指導,鼓勵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
向病人及家屬推薦食物營養成份表,介紹食品的種類,傳授調制食品的技術。
和病人及其家屬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飲食計劃,即要根據病人當時的全身情況、飲食習慣、經濟狀況來定,力求高蛋白軟食、半流、流質相結合,進食次數5-6餐/天,並做到色香味俱全。
為病人提供潔淨、清新的就餐環境,祛除病室中的異味或病人床單位上的血跡、排洩物、分泌物等。
護士應重視飲食計劃的落實,並協助准備及喂食等。
注意集中治療和護理,並注意動作輕柔,操作技術熟練,以減輕對病人的不良刺激和痛苦。
病人創面疼痛明顯時,按醫囑在進餐前給予止痛劑。
進餐前調整好病人的體位,一般取半坐臥位或抬高床頭。
就餐前30分鐘囑病人少喝水。
進食前後做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炎,促進食欲。
進餐時不要催促病人,允許病人慢慢進食,進食中間可以適當休息。
按醫囑給予靜脈補充能量。
如體溫過高,應按醫囑及時使用退熱劑。
准確記錄出入水量,計算出每天口服營養熱量並與標准熱量比較,以估計病人目前的營養狀況。
根據病人各期的病情及心理特點,進行開導、安慰、鼓勵及健康教育,以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重點評價

病人及家屬對飲食營養的認識、理解情況。

營養素的補充情況及營養的攝入量是否已達到標准。

營養狀況是否改善,表現在體重增加中不減,創面按期愈合,血清白蛋白升高,血紅蛋白升高。

疼痛

相關因素

燒傷的深度。

治療護理操作。

創面換藥及藥物的刺激作用。

個人耐受力差。

創面包扎過緊。

活動不當。

創面受壓時間過長。

長期臥床。

主要表現

病人自訴明顯疼痛或疼痛難忍。

有痛苦表情及保護性體位。

呻吟、哭泣等發洩行為。

煩躁不安,活動受限。

血壓上升,脈搏增快,出汗。

對時間的認知改變,不喜言談。

思維過程受影響,精力不易集中。

持續疼痛時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護理目標

病人能復述一些簡單有效地減輕疼痛的方法。

病人的疼痛原因減少。

病人的疼痛症狀減輕或消除。

依靠交替使用鎮痛措施以減少對鎮痛藥物的依賴。

護理措施

觀察記錄疼痛的性質、時間、程度及伴隨症狀和誘發因素。

教會病人一些放松全身的方法:深呼吸、聽音樂、看書、講故事等。

指導病人和家屬正確使用鎮痛藥,保護疼痛部位,掌握減輕疼痛的方法。

做好心理護理,使病人感到安慰、安全、心情平靜,從而提高痛阈。

使病人處於舒適體位,抬高患肢高於心髒水平 。

操作時動作輕柔,避免不良刺激。

觀察包扎肢體的末梢血運及包扎的松緊度。

定時翻身、按摩,以免創面局部長期受壓而引起疼痛。

協助醫師及時處理創面,減少炎性疼痛。

10、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並評價效果。

重點評價

疼痛的時間及性質。

疼痛發作時的最有效措施。

疼痛是否減輕及減輕的程度。

睡眠型態紊亂

相關因素

疼痛。

環境改變。

治療護理的干擾。

焦慮。

病情重,軀體不舒適。

主要表現

病人主訴難以入睡,入睡後易醒。

精神不振,易疲勞。

食欲減退,惡心,嘔吐。

寡言少語,不願與人交談。

有時答非所問精力難以集中。

記憶力差。

護理目標

病人能描述有利於促進睡眠的方法。

病人睡眠時間增加,睡眠有效。

護理措施

做好心理護理,解除焦慮情緒,促進睡眠。

囑病人按時就寢,晚上9時熄燈並督促病人睡覺。

盡量保持環境噪音不超過40分貝,工作人員操作做到四輕,囑同室病友在就寢時間不閒聊。

協助病人采取舒適體位。

有計劃地安排護理活動,盡量減少對病人睡眠的干擾。

牛奶有安神鎮靜作用,睡覺前囑病人喝適量牛奶。

睡前20分鐘溫熱水泡腳或洗熱水澡,還可做背部按摩。

指導病人使用放松技術,如緩慢的深呼吸、聽輕音樂等。

及時處理疼痛及全身不適症狀。

10、醫囑給予鎮靜催眠藥,並評價效果。

重點評價

睡眠的時間及質量。

病人對催眠方法的掌握程度。

九、有窒息的危險

相關因素

呼吸道吸入性損傷。

痰液粘稠。

虛弱無力。

翻身俯臥時,氣管前方受壓。

病人意識障礙。

平臥進食、飲水。

氣管切開者,異物墜入導管內。

缺乏安全搶救措施。

主要表現

病人突然出現嗆咳、呼吸急促或困難,煩躁不安,心率增快,全身冷汗,紫绀。

病人聲嘶或發音困難。

護理目標

病人知道及時排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病人沒有發生窒息。

護理措施

詢問病史,了解病人受傷的經過,是否有呼吸道燒傷的可能。

檢查病人痰液的量、性質,喉頭是否有水腫現象,有無聲嘶症狀。

告訴病人及時排痰的重要性。

有頭面及(或)呼吸道燒傷者取頭高足低位或半坐臥位,休克期取平臥位,頭稍後仰。

疑有呼吸道燒傷或痰液較多、粘稠者,床頭備吸痰裝置。

嚴密觀察病人呼吸情況、面色、脈搏。

遵醫囑行超聲霧化或蒸氣吸入,稀釋痰液,預防感染。

痰液粘稠及難以咳出者,行背部叩擊或體位引流。

翻身時避免氣管處受壓有氣管導管脫出,頭、胸前稍墊高,避免咽喉部 垂後引起喉頭水腫。

10、平臥喂食時要囑病人不說話,不笑,每次喂食量不可過多。

11、氣管切開者,用微濕紗布遮蓋氣管導管口,以濕化空氣,防止異物墜入。

12、有意識障礙者,予以24小時床旁守護。

13、加強營養,增強體質,使排痰有力。

重點評價

有無窒息的危險因素存在。

搶救措施是否齊全。

十、有發生褥瘡的危險

相關因素

燒傷面積、深度、部位。

全身營養狀況差。

局部組織受壓過久,翻身間隙時間太長。

疼痛。

組織水腫。

皮膚不 良刺激:大小便、汗液、膿液污染皮膚。

免疫功能低下。

翻身方法不當。

主要表現

骨突處出現紅斑,局部充血,繼而淤血,皮膚呈現青紫,組織呈輕度硬結。

表皮出現水疱或脫落,組織腫脹,紫绀顏色加深,硬結明顯。

潰瘍形成。

護理目標

病人了解翻身的重要性,並能主動配合、按要求翻身。

病人能復述自我皮膚護理的方法。

病人不發生褥瘡。

護理措施

向病人講述引起褥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向病人及家屬講解皮膚自護方法。

保持床單位的干燥、清潔、無渣、無排洩物及嘔吐物等污染。

根據病人燒傷面積、深度及部位選擇病床及翻身時間:

小兒軀干、會陰部、臀部燒傷,宜睡小兒人字形床,一般2-3小時翻身1次。

中小面積散在燒傷、大面積燒傷休克期病人,宜睡氣墊床。

頭面部雙手燒傷者,宜睡普通搖床。

軀干環行燒傷、會陰部、臀部或大面積、特大面積及嚴重燒傷者,宜睡燒傷翻身床;一般每4小時翻身1次;病情危重及初上翻身床者,俯臥時間宜短。

5、翻身注意點

翻身時骨突處先行按摩,再用棉墊或海綿墊、圈襯墊減壓。

用棉墊、海綿墊或枕頭墊高患肢。

換藥翻身後創面潮濕,要用紅外線燒傷治療架或其他烤燈烤干。

翻身床較窄,注意加用擱手、腳板,當病人有精神症狀約束四肢,防止皮膚機械損傷及墜床。

注意床旁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6、鼓勵、督促病人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以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7、指導病人及家屬正確使用便器。

8、高熱出汗後,及時擦澡、更衣。

9、皮膚瘙癢者,積極用止癢藥,禁用手抓,對於小兒病人及意識障礙者,適當使用約束帶,以防抓傷。

10、鼓勵病人及早下床活動


重點評價

病人是否了解預防褥瘡發生的方法及配合情況。

翻身時間執行及病人的耐受、配合情況。

實行護理措施的效果。

病人有無褥瘡發生。

十一、有口腔粘膜改變的危險

相關因素

面部燒傷後水腫,張口不便。

創面疼痛,病人害怕張口。

機體抵抗力下降。

長期使用抗生素。

缺乏口腔衛生知識。

高熱。

主要表現

口腔粘膜干燥,舌苔黃厚。

口腔粘膜破潰,疼痛不適。

病人進食、飲水時感疼痛。

重者言談受限。

護理目標

病人知道一般口腔衛生常識。

病人能積極配合口腔護理。

口腔內無異味。

病人口腔粘膜/組織維持正常狀態。

護理措施

向病人介紹口腔衛生保健知識。

及時清除口腔周圍的創面分泌物,以防流入口腔內,引起口腔感染。

頭面部燒傷及高熱者,每天用朵貝液或生理鹽水口腔護理2-3次。

無頭面燒傷或病情較輕者,協助病人漱口,並宣傳口腔清潔的重要性。

提供溫度適宜的食物和飲水,避免過冷過燙。

進食後,囑病人飲水、漱口。

囑病人用鼻呼吸,防止口腔粘膜干燥、疼痛。

定時觀察牙齒、牙龈、口腔粘膜、唇、舌的情況,以及時發現和預防二重感染。

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

重點評價

病人對口腔衛生常識的了解程度。

病人是否配合口腔護理。

口腔內是否有臭味。

病人感覺口腔是否清潔、舒適。

十二、有廢用綜合征的危險

相關因素

大面積深度燒、創傷的疤痕粘連。

活動受限。

因疼痛而害怕活動。

缺乏正確的功能鍛煉。

長期臥床。

年老體弱,無力活動。

主要表現

疤痕粘連引起關節外觀畸形。

受傷後愈合部位不能行正常生理功能或僅不微弱的功能。

肌肉萎縮。

護理目標

病人知道廢用的後果。

病人能積極配合並堅持不懈地進行功能鍛煉。

病人能正確使用康復訓練器具。

缺乏正確的功能鍛煉。

長期臥床。

年老體弱,無力活動。

主要表現

疤痕粘連引起關節部位外觀畸形。

受傷後愈合部位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或僅有微弱的功能。

肌肉萎縮。

護理目標

病人知道廢用的後果。

病人能積極配合並堅持不懈地進行功能鍛煉。

病人能正確使用康復訓練器具。

病人受傷部位得到最佳的外觀和功能的恢復。

護理措施

評估病人引起骨骼、肌肉、運動系統功能退化的危險程度。

向病人反復強調有關廢用綜合征的不良後果。

保持各關節部位的功能位置。

按時翻身改變體位。

采用減輕或控制病人疼痛的方法,減輕病人痛苦。

經常與病人交談,幫助病人樹立信心,並給予必要的感官刺激。

鼓勵並指導病人在床上進行主動和被動的功能鍛煉。

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避免創面感染。

重點評價

病人對廢用的理解程度。

病人能否主動配合或進行功能鍛煉。

十三、潛在並發症--感染

相關因素

燒傷創面暴露、污染。

創面處理不當。

長期、聯合、大量使用抗生素。

傷後免疫功能減弱。

缺乏消毒隔離專業知識。

營養不良。

治療護理的侵入性操作,如靜脈留置導管、留置尿管。

長期臥床。

主要表現

病人主訴創面有發熱感。

體溫升高、脈搏增快。創面可見血性或膿性分泌物。

創面培養出病原菌;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

食欲下降。

護理目標

病人或家屬知道一般消毒隔離常識。

病人不出現感染症狀和體征。

燒傷創面按期愈合。

護理措施

向病人說明預防感染的重要性及宣傳消毒隔離常識。

囑病人不可用手揭開敷料或用手觸摸創面。

保持環境清潔,室內定時通風、消毒、保持濕度在50%-60%和溫度在28-32℃。

實行床旁隔離,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每天擦洗正常皮膚2次,口腔護理每天2-3次,並保持清潔。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並遵醫囑糾正營養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提高機體抵抗力。

創面處理:及時清除創面分泌物,更換敷料。

監測體溫、脈搏的變化,大面積燒傷病人每4小時測體溫、脈搏1次,異常時及時配合醫師處理。

限制探陪人數,減少外源性感染源。

重點評價

監測體溫,定期查血象。

創面周圍皮膚有無發紅,創面有無疼痛,分泌物的性質、氣味。

病人的全身症狀。

創面愈合情況。

十四、潛在並發症--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

相關因素

燒傷後需大量補液。

靜脈穿刺保留時間長。

藥物的刺激性。

穿刺針的質地。

直接從創面穿刺或穿刺部位周圍有感染創面。

主要表現

病人可出現寒顫、高熱,靜脈插管部位有壓痛或擠出膿性分泌物。

肢體淺靜脈怒張或呈硬索狀。

受感染肢體腫脹。

護理目標

病人沒有出現靜脈炎症狀。

病人痛苦少,靜脈輸液能按時完成。

護理措施

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取得合作。

估計病人可供穿刺的靜脈部位、血管大小及彈性。

選擇對血管及皮膚刺激性小的穿刺針進行穿刺。

留置針的保留時間一般不超過3天。

由遠心端靜脈開始穿刺,然後逐漸上移。

穿刺後在針的近心端上方進行局部熱敷(每次10-15分鐘,每天3-4次)、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如果需多種藥物同時注入,先注入刺激性小的,再注入刺激性較大的藥物,且速度宜慢,以緩解藥物對局部血管壁的刺激。

重點評價

病人是否出現靜脈炎症狀。

是否按時完成每天輸入液量。

十五、知識缺乏:出院後自我護理知識

相關因素:病人從未接受過相關知識教育。

主要表現

病人表現出好問,如問醫師、護士或病友。

病人表現出沉默及以出院後的生活缺乏信心。

護理目標

病人的已愈創面不發生新的潰爛。

病人受傷部位在外表和功能上得到最佳恢復。

護理措施 給病人以耐心細致的出院指導:

盡量避免對創面新生皮膚的碰撞、搔抓、磨擦等,以免損傷。

盡量避免日光直射新生皮膚及疤痕區,以減少色素形成。

注意營養,進高維生素食物;做到不吸煙、不喝酒。

堅持功能鍛煉,以免肌肉萎縮、關節強直,並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

遵醫囑進行有關預防疤痕的繼續治療。

新生皮膚及疤痕干燥時,可適當塗搽潤滑劑。

一般出院3個月後門診復查。

重點評價 病人對出院後自我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關於小兒腹瀉的種類的分析

判斷小兒是否腹瀉,不能單憑大便次數是否增多,還要看大便量是否增加和大便性質是否改變。僅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依然是成形的,稱假性腹瀉。根據引起腹瀉的原因,腹瀉大致分成三類:  (一)生理性腹瀉。有的嬰兒出生不久就出

如何培養孩子高尚心靈的六個階段?

【進階一:平等的心靈】-  不輕視任何人,不附庸任何人。無論美丑,無論高矮,無論貧富,無論貴賤;不高傲,不怠慢,不卑微,不谄媚;正直誠懇平等地對待。-  這樣的心靈讓人尊敬。-  【進階二:感恩的心靈】-  懂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