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把尿的危害:
1.對娃的括約肌不好,
會讓娃可能有尿不會自己尿,
而一把沒尿也會憋出尿
2.對娃的心理不好,
你想啊,本來玩的好好的,
突然被拎起來小便啥的,
還有那麼多噓噓嗯嗯的伴奏,
舒服不?害怕不?
3.容易引發痔瘡和脫肛
4.對孩子不尊重
一、把尿能達到訓練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嗎?
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訓練家長找到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比如吃奶後5-15分鐘,睡醒後。這還是比較成功的排尿訓練。
失敗的排尿訓練在1歲前比比皆是,後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據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據被把這個動作來反射性排尿。比如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潑尿才能接著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為憋尿而哭鬧。
1歲之後,孩子們開始有了一點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並不完善。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個道理。很多家長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時不尿,或者不把尿的時候自己尿了,就會責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罵的方法來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須告訴家長。這樣的家長,等老了之後,自己大小便控制不好的時候,要祈禱你的子女不要為此而呵斥你哦。
二、不把尿,少把尿,孩子更早學會自主便尿
實際咨詢中發現,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孩子,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較早開始主動告知便尿,較早開始會使用尿盆,或蹲下尿尿。
這是因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怎樣適當把尿?
可以在6個月之後,寶寶睡醒後,吃奶後10-15分鐘嘗試把尿。而且要做到“四不”:
1,不過早。孩子出生後頭幾個月,便尿頻繁,且規律性差,自己也完全沒有控制便尿的能力。
2,不強迫。如果寶寶打挺反抗,要立即放下寶寶停止把尿。尊重孩子體現在每個養育細節。
3,不要在寶寶玩耍得正開心,專注的時候把尿。否則會影響寶寶的專注能力。有不會尿尿的人嗎?但專注能力如果不好好保護就會失去。
4,不要夜裡把尿。
把尿的媽媽還要知道一個普遍規律——孩子即便一開始很配合把尿,也遲早會開始反抗把尿。很多孩子在10個月左右開始,很多孩子更早。這不是孩子“學壞了”,而是孩子對尿意的感覺發展了。他們開始在被把尿的時候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尿,還不想尿。另一個原因是自主意識的增強,開始討厭被強迫做事情。於是很多孩子即便有尿,也不肯被把。“把就不尿,一放下就尿”,這是很多喜歡強迫把尿的媽媽的抱怨,也是很多寶寶反抗強迫把尿的方法。雖然媽媽會覺得不如以前隨便把尿那麼方便了,但你願意因為寶寶的發展進步而懲罰他嗎?
而且也推薦媽媽們至少在寶寶睡覺時給穿上紙尿褲,這樣可以讓寶寶睡得更好些,媽媽也休息的好些。
孩子會爬,尤其是會走之後,很多媽媽發現,適當把尿是很方便的事情。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適當把尿也確實是可行的。
![]() |
有這樣的爹,孩子沒病才怪!
近日《廣州日報》報道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新聞,16歲的阿成(化名)與父親同住一屋,因為父親經常看黃·片不避人,於是從5歲起就接觸到黃·片的阿成漸漸得上了抑郁症,初中就辍學了。經診斷,阿成 |
![]() |
寒假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心理壓力
怎樣利用好這個寒假,太奇黃岡中小學老師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 首先,家長和考生要有平常心。很多時候,家長由於期盼產生的壓力要比孩子更大,在不經意中家長將這些壓力轉嫁給了孩子,使孩子們也產生了焦慮。家長的過分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