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好的家教 是讓家長變得“多余”

好的家教 是讓家長變得“多余”

  澳大利亞首席親子教養專家及暢銷書作家邁克爾·格羅斯(MichaelGrose)認為,在家長們對家庭教育重視的背後,顯示出來的是我們對外部世界激烈競爭的擔憂。家庭教育的模式和說法有很多,但它們都傾向於表達的理念是“如何讓你的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讓家長和孩子同時變得更好”。為了給家長們減負,格羅斯建議說:“作為為現代父母,你們的工作與以往任何時代相比都應當相同,那就是在兒童早期,讓自己變成多余的一份子。讓自己變得多余是家長的目標,永遠都是如此。”家長只有首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可能照顧好孩子和伴侶。

好的家教 是讓家長變得“多余”

  健康的家庭模型是“個人第一”

  假設你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家長。你一周的雞蛋配額是12個,這些雞蛋是你們唯一的蛋白質來源。你該如何分配那些雞蛋呢?答案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A,平均分配,這樣每個人將得到4個雞蛋;B,給孩子6個雞蛋,你和你的伴侶每人3個;C,給孩子6個雞蛋,給你的伴侶4個,你自己2個;D,自己吃6個雞蛋,4個給你的伴侶,留給孩子2個。

  這個格羅斯在做家庭教育演講時經常會用到的一種調查模型。大多數家長選擇A,認為這符合民主、共享的原則。選項B是一種以孩子為中心的做法,把孩子放在家庭生活的中心。“按照這種方式,家長將會把大多數空閒時間都用在孩子身上,沒有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個選項的麻煩就是孩子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格羅斯看來,選擇C的家長往往是“獻身者”。“當孩子不快樂時,他們會有罪惡感,因為他們會覺得他們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才導致孩子不快樂。當伴侶不快樂時,他們也會不快樂,因為沒有與伴侶分享這種感受。他們感到罪惡是因為他們事先沒有做好預防措施。這些家長常常認為個人需求是不重要的,因此他們生活中的其他人能夠茁壯成長。但這並不是一個持久的模型,你遲早會垮下來的,然後你就會發現依賴你的人也會受影響,即使你是110%的努力。”

  格羅斯對家長們的希望是,選擇D。“D選項的內容基本上是讓你首先照顧好自己,然後將部分能量貢獻給你的伴侶,最後照顧好你的孩子。”“個人第一,伴侶第二,父母第三”的模型,是格羅斯認為目前最健康的家庭模型。

  當然,現實生活並不等於模型,不可能完全像模型一樣去運作和執行。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不同的模式之間轉換。有時孩子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比如,當孩子在面臨重大考試時就有優先權,這時家長會原諒他的小毛病,不給他施加壓力,並確保他的多數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有時要把孩子放在一邊,而把一方伴侶放第一位,比如當伴侶工作最忙碌的時候,就有一定的優先權。

  讓家庭文化和結構發揮作用

  很多家長在撫養子女的過程中,都會感到精疲力竭,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的預兆。原因之一,可能是家長無意中扮演了“獻身者”的角色,為了孩子和家庭忽視了自身需求;原因之二,可能是過於偏重於家庭教育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向其他方面的求助。為了確保“有效教養”,格羅斯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三個重要因素:家庭文化、家庭結構、溝通工具與技巧。

  其中,家庭文化包括價值、氛圍和教養方式。希望孩子茁壯成長的家長,首先要確定家庭文化是積極的、愉悅的和能給予支持的。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文化早在孩子出生之前,當夫妻進入婚姻時就開始形成了,夫妻的個性特征和相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家庭文化。如果夫妻相處和睦,互相尊重,也會為未來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一位丈夫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孩子就無法真正尊重他們的母親。

  家庭結構則包括家庭儀式、家庭慣例、規則和界限,等等。格羅斯解釋說,有效的家庭通常是有秩序的,並且對於家庭結構有相同的看法;家庭慣例顯而易見,特別是早上、放學後、吃飯時和睡覺時的活動,這些慣例使得孩子可以預知自己該如何做,他們容易表現得更好;家長們會利用儀式,獲得交流和教育機會的最大化;規則和界限是一致的,孩子知道應當期待什麼,並且理解家長會使用公平和合理的結果來促進家庭成員承擔責任。

  溝通技巧和工具,這部分內容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形成家庭成員間的合作關系,並促進與家庭成員的和諧關系。

  在成功家庭鐵三角中,家長們非常重視溝通技巧和工具,但往往忽視了家庭文化和家庭結構這兩項,這導致一旦家庭教育出現某些問題,家長們首先懷疑的是親子溝通。但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詢、兒童教育理論都認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是一個家庭問題的投射。格羅斯也表示,強大的家庭會讓孩子受益,焦慮、悲觀的家長很難培養出樂觀、積極的孩子,這正是家庭文化、家庭結構要解決的問題。

好的家教 是讓家長變得“多余”

  家長要給自己預留空間

  對於很多家長尤其是職業媽媽而言,如何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是他們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很多專家熱衷於解釋的內容。格羅斯直言不諱地提出,“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概念是一種錯誤觀念”,因為這種“平衡”不管是以時間還是精力分配為標准,都是很難達到的。格羅斯援引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對“工作-生活”平衡的解釋說,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有三個方面,即家庭、工作和社會責任或社區責任。“如果我們忽略了其中某個方面,而在其他方面花費更多時間,我們的個人幸福感就會降低。個人幸福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第四個領域,忽略身體、智力和精神幸福感,家庭、工作和社會責任領域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要做有效的家長,維持有效的家庭,重要的是要參與工作、社會生活和與個人幸福有關的事。這需要優先順序和計劃,但是首先要確保向平衡方向發展,確保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共同發展。”

  在接受咨詢的過程中,格羅斯發現,很多來訪者最終意識到自己所說的和所做的事情相互分離。比如一些人會說朋友對他們最重要,但是他們在整整一個月中都鮮有社交活動。或者那些認為家庭對自己最重要的人,因忙於工作,真正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隨著我們變得越來越忙碌,會發現最有效的人,是那些使用策略並趨於平衡的人。關鍵的策略是使用界限來保護你想要參與的活動,以及你覺得有價值的行為。”如果家長給自己預留出一定的空間被保證不被工作、家庭打擾,那麼久而久之,工作和家庭都會將其視為約定俗成。

  比如,作為一個忙碌、有工作和以家庭為主的人,能夠留時間給自己和朋友的方法之一,就是鎖定關鍵事件,並確保其發生。格羅斯以個人為例,“我所在的一個社交小組,小組成員每個月會見一次面。我所在的行走小組,兩星期有一次活動。我喜愛劇院,所以每年我和妻子會買季票,和其他人一起看很多場戲劇。這聽起來很嚴格,但是請放松,我生命中的其他時間並不是那樣嚴格的。但是那些事是儀式性的,所以我都會做。”

  去做這些事的第二個保證,是為了保護它們而設置界限。“想象一下我去散步,那麼我的手機就是關閉狀態,也不會有預約留言。想象一下我去旅行,那麼其他人根本找不到我。在與孩子相處時,我也使用這些界限,比如說‘對不起,你知道周三晚是我的’。儀式和界限是家長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也讓你有時間、有精力做一些感興趣的和有價值的事。”

  家長的目標是讓自己變“多余”

  這是格羅斯本人的經歷。他女兒莎拉4歲時,幼兒園老師讓她把圖書放到圖書袋裡,莎拉回答:“爸爸忘了打包了。”老師反應很快,馬上說:“我沒有問你爸爸,我在問你!”並且告訴格羅斯:“你作為父親的工作,是讓她記住她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是把她的責任感帶走。”

  類似的事件讓格羅斯認識並且從此提倡,作為家長要懂得“退後”,讓孩子承擔起生活中的各種責任。“讓自己顯得多余,是每一個家長的目標。並不是說在情感上變得多余,而是需要讓孩子自力更生,發展孩子的獨立性。”而要做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家長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少做,讓孩子多做。

  首先,要明確家中每個人的工作或任務,不要做孩子該做的事,除非有突發情況,比如孩子生病了。這是一位家庭分工很明確的媽媽,她的工作是為低齡的孩子洗衣服,但是孩子的工作是將衣服放到洗衣筐中。她甚至不介意孩子一周都穿著濕的、布滿泥點的運動服去踢球,當孩子想穿干淨的襯衫,但是忘了把它放進洗衣簍時,她會樂於教他如何使用洗衣機。其次,家長們要特別注意的是,絕對不要顯得比孩子更擔心他們的工作,否則就會變成你的工作了。這位媽媽清楚地知道洗衣服是自己的工作,但是提醒孩子把髒衣服放到洗衣簍不是她的工作。她只要提醒了孩子一次,很快這就又變成她的工作了。

  在鼓勵孩子學習獨立的過程中,家長們不妨試用一下這些策略:第一,保持真實,讓孩子能夠覺察到你給了他們一些工作,而這讓他們能夠對家庭有貢獻;第二,平衡個人雜事和家務,家庭雜務分為兩類,讓臥室整潔的工作對孩子有利,而布置餐桌的工作對家庭有利;第三,在勤務簿中加入費力或困難的工作,孩子可以查閱有哪些工作要做,這樣你就可以解脫,也不需要提醒他們,但要經常更換令人不愉快的工作;第四,避免為孩子工作,當你為孩子做他們的工作時,你就奪走了屬於他們的責任,最好把分配好的工作留給他們,即便你會感到不便;第五,保持高標准,不要接受半成品,做完一項工作才是有效的;等等。

  在家務分工中,格羅斯也提到,最好讓孩子無償為家庭付出勞動;可以給他們一些零錢,但是不要把金錢和勞動掛鉤,因為用家務勞動換取報酬會給孩子帶來一個概念:“我會得到什麼呢?”而這將產生自我中心的價值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急性闌尾炎的症狀

  小兒急性闌尾炎的

母乳喂養也有小竅門媽媽要掌握好

喂奶是做媽媽的天職,但是面對天然營養的母乳和方便省時的配方奶粉,媽媽們真的可以憑著母親的天性,就能對這一"工作"做到"游刃有余"嗎?喂奶是做媽媽的第一關,除了常識以外,一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