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逗小孩也得有度,否則便是以孩子的天真可愛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而孩子的認知能力尚未成熟,且難以表達內心的感受,容易因此留下心理陰影,不利於健康成長。
“逗小孩”花招百出
【招式一:欺騙】
故意教孩子叫錯人是很多大人逗小孩的慣用伎倆。比如,讓孩子叫明顯是“叔叔”的人為“爺爺”,故意教小孩將“叔叔”叫成“阿姨”,或將“阿姨”叫成“奶奶”等等。伴隨小孩叫出錯誤稱呼而來的,往往是大人的一番哄笑,而小孩則顯得不知所措。
此外,在國內某檔收視率較高的親子類綜藝節目中,爸爸們先騙孩子說有一種“神奇的雞蛋”,能很快孵出小雞,然後讓孩子們負責看護雞蛋,再讓另一位爸爸扮演“壞人”,想方設法砸掉雞蛋,看孩子如何反應。看到自己精心呵護的雞蛋碎了,孩子們傷心得哇哇大哭,大人們卻在監視器前偷笑。
【招式二:嚇唬】
“有了小弟弟,你媽媽就不愛你啦!”“你不聽話,爸爸媽媽再也不回來了!”“快讓我親親,不然阿姨把你帶回家啦!”這些大人常常掛在嘴邊逗孩子的話,對孩子來說仿佛噩夢一般,他們的年齡尚無法辨別此話的真偽,只在心裡增添了許多不安。看著孩子因為害怕而順從的神情或嚇得哇哇大哭,大人則顯得十分得意。
【招式三:引誘】
“去打李叔叔一下,我就給你買好吃的。”“喝一口白酒,看你是不是男子漢。”大人用物質和語言誘導兒童干壞事,還經常伴隨“真勇敢”“好樣的”或一些物質獎勵,而干了“壞事”的孩子也會洋洋自得。
【招式四:愚弄】
孩子正在玩心愛的玩具或吃著零食。大人過來,“把你的玩具給我玩吧!”“能把吃的給我吃嗎?”如果孩子乖乖答應,大人則一臉滿意,“這孩子真大方。”如果孩子還沒玩夠,沒吃完,表示拒絕,大人就開始軟磨硬泡,如果好話說盡小孩還是不肯給,有些大人甚至粗暴的“假裝”搶走孩子的東西,最後大多以把孩子逗哭告終,結論為“這孩子真摳。”
【招式五:親、捏、彈、拋】
親親孩子的小胖臉,捏捏肉肉的小腿,彈彈小屁股,或把孩子高高拋上天。這些對孩子親昵寵愛的動作也是大人逗孩子的慣用手法。孩子往往無從招架大人的過度“熱情”,許多抗拒無力的孩子只有用哭來表達不滿。
“逗小孩”惡果頻現
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現象,表面看起來是大人對孩子的一種喜愛,實際則是大人鄙俗的惡趣味和對兒童極度不尊重的體現,一旦逗過頭,還會帶來嚴重的惡果。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四川攀枝花一個父親帶著2歲的兒子到朋友家赴宴,3個朋友在餐桌上逗孩子喝酒,結果孩子真的喝下了二兩白酒,隨後昏迷不醒,最終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
今年2月,廣西2歲的孩子在二伯哄逗下,喝了1兩自釀米酒後,出現嘔吐、抽搐等症狀。經診斷,小孩因酒精中毒致腦損傷和癫痫,智力、運動、語言發育遲滯。
在很多國家,禁止未成年人抽煙、喝酒是社會共識。青少年過早飲酒對肝髒、骨骼、內分泌有害,對大腦也會造成嚴重損傷;吸煙則對孩子的肺、口腔、消化道、心髒等有害,在損害健康的同時也會對孩子的心智造成很壞的影響。但在中國,慫恿小孩模仿成人抽煙、喝酒卻是許多大人們樂此不疲的找樂子方式。
不恰當地逗小孩,還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北京的鄭秀秀一次出差回家後發現5歲的女兒面容憔悴、郁郁寡歡,經過耐心詢問,女兒的話讓她嚇了一跳:“媽媽,你真的要和爸爸離婚了嗎?”原來,在一次聚會上,丈夫的同事逗女兒,“爸爸媽媽離婚了你跟誰啊?”這讓女兒內心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真的以為媽媽不要她了,又不知該如何開口詢問,只能默默傷心。
網友“LaughltOff”說:“中國家長逗小孩不是為了小孩開心,是為了自己開心。我小時候老被逗什麼媽媽生弟弟就不要你了,你是撿來的這種話,小時候心裡留下陰影,到現在都恨之入骨。”
四川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王英梅認為,由於小孩無法完整、准確地向家長表達內心的感受,很多“逗”小孩的不當做法,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孩子可能會偷偷傷心,可能情緒會有變化,長此以往甚至會形成心理疾病。
此外,有專家認為,慫恿孩子做壞事會讓孩子是非不分,慫恿孩子打人、搶別人東西還會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助長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 |
小兒常便秘 智力可降低
科學家發現,幼年經常便秘的兒童,不僅記憶較差,思維能力也大受影響。 糞便久積於腸道,就會再次發酵,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如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就可能對人的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宿便輕則令人嗜睡、口臭、口舌干燥、頭痛 |
![]() |
寶寶愛吃手,媽媽要多多注意
寶寶吃手,這些問題要注意 小心病從口入 要注意孩子的手與玩具的衛生。家長要勤為孩子洗手,把玩具進行消毒處理,使孩子吃得“衛生”,避免傳染病;防止異物傷害孩子。孩子能夠到的地方,不要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