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有論者指出,
隆重、體面是成人的評價標准。如果將孩子的節日“異化”,討某些領導歡心,那就背離了節日的本質。兒童節怎麼過,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作為一個“曾經的兒童”、今日的家長,對這一觀點,筆者舉雙手贊同。
關於兒童節,有一個鏡頭至今印刻在腦子裡:自己身穿白襯衣、藍褲子站在禮堂舞台上,面對坐在台下的一大片同樣的白襯衣、藍褲子放聲歌唱,心裡祈禱著:千萬別唱錯詞,別給班級丟臉……

不想,30多年後的兒童節,兒童依然很忙。盡管禮堂時尚,服裝靓麗,但依舊換不來開心的笑聲。
因為,兒童的聯歡已從游戲狀態過渡到組織狀態,甚至連說的話都要按程序表演,這就與歡笑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隔閡。
笑,才是兒童節的主旋律。不要用社會的功利心理“綁架”孩子的興趣和歡樂。那些捆綁著“愛學習愛勞動”“做有理想有道德的小主人”之類的演出、競賽、大會,是借“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之名,催化功利教育。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對那些能安排和決定別人“歡樂”的權威產生畏懼,進而向往。這樣“有意義的節日”恐怕連成人自己都難以歡樂起來。
把歡樂還給孩子。如專家所言“改變以往開會、演出這種成人過節的套路,以兒童為本位,多聽取兒童的意見,多問問孩子想要什麼。”即便讓他們無拘無束的High一天,相比平時繁重的學習考試和一個接一個的興趣班,這又有什麼要緊?這樣的“無意義”同樣有意義,它可以讓孩子在與伙伴暢快淋漓的游戲中學會相處、加深友情,可以在“閒書”閱讀和郊野呼吸中自由地去感受、思考和想象關於這個世界的一切美好……
意義,是成人社會附加在節日身上的。這一天的各種會、展、參觀同樣重要,但主題應該是探討如何讓城市和農村的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如何幫助留守兒童安全健康成長,如何讓孩子擺脫IPHONE、IPAD,走出家門、走進自然……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