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降溫最有效

如今,物理降溫中,很多專家都提倡,盡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孩子洗澡,加快散熱,千萬不可聽信“捂一捂發發汗就好”的說法,以免造成孩子高熱驚厥。
韓亞娟介紹,在物理降溫中,並不推薦使用酒精。乙醇是一種揮發性的液體,在皮膚上擦拭能迅速蒸發,帶走熱量,其具有刺激皮膚血管擴張的作用,散熱能力較強,但同時乙醇可通過擴張的血管吸收,造成孩子皮膚過敏甚至發生酒精中毒。此外,市面上銷售的醫用酒精幾乎都是75%的濃度,用酒精擦拭必須稀釋到30%濃度,但自己在家中稀釋很容易掌握不了它的濃度配比。
孩子發燒,首先該做的是給孩子適當的散包,即衣著和被褥,不要過多、過厚,同時衣褲要寬松,才有利於散熱。同時給孩子貼上退熱貼,多喝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千萬不可關窗閉戶,雖然不要讓孩子直接吹風,但也不要讓孩子不見風。
另外,在室內溫度有保證的情況下,可以給寶寶實施溫水浴,根據平日洗澡水溫即可,不能過燙或過涼,洗澡時可重點擦拭額頭、頸部、腋下和腹股溝,此舉可增加體內代謝功能,加快散熱。
“通常情況下,孩子物理降溫,不見好轉,體溫上升到38.5℃,就得口服退燒藥,如果曾有過高熱驚厥史的孩子,體溫達到38℃時就得口服退燒藥。服用退燒藥必須保證每兩次服藥之間,間隔時間能在4-6小時以上,絕對不能過於頻繁地用藥,否則可能導致孩子虛脫。”韓亞娟說。
孩子發燒,要達到怎樣的指針才能送醫院?家長對此也表示擔心,如果孩子在家折騰不見效,送晚了贻誤治療,送早了,又怕在醫院裡交叉感染,引發大問題。對此韓亞娟介紹,物理降溫無效後,就得口服退燒藥,有時孩子體溫還未達到一個峰值,可能會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但父母觀察時間以一小時為界,還未好轉就得馬上就醫。“口服退燒藥起效時間一般在40分鐘內,所以父母盡量等待、觀察。而一個小時的等待,並不會贻誤病情。任何情況引起的發燒,醫生都主張先在家裡降溫,其實高燒到醫院首先用的也是退燒藥,醫生只有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才能找出病因。”
退燒針已停用多年
“在我們接診的孩子中,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要求給孩子打退燒針,其實退燒針和口服退熱藥效果一樣,而且臨床上還出現較多不良反應,我們醫院早在五年前就已經停用了。”韓亞娟說。
韓亞娟介紹,為了安全起見,醫院現在都使用退燒藥。因為退燒針屬於油性制劑,注入體內散不易吸收,刺激性大,形成硬結,造成疼痛。
大部分孩子發熱初期是由於病毒引起,易出現口服退燒藥效果不好的情況,醫生會根據血常規情況,給孩子注射抗病毒針水。此外,針對孩子不配合吃退燒藥的情況,會輔助灌腸退燒。
有的父母也曾擔心孩子一直發燒是否會燒出腦膜炎或者肺炎。對此,韓亞娟解釋,發燒並不會燒出肺炎等疾病,而是肺炎等疾病的初期表現就是發燒,所以孩子降溫無效後,需盡快就醫。

此外,為了測量方便,父母們會購買紅外線體溫計為孩子測量溫度。但在醫院裡,並不提倡使用,因為人們多用紅外線體溫計測量額頭,但額頭溫度會隨環境改變而改變,很不准確,一般建議用紅外線體溫計測量耳根位置。如今較為准確的體溫計還是水銀體溫計和耳蝸體溫計。
韓亞娟說:“近段時間的發燒大多病程較長,如疱疹性咽峽炎會高燒5——7天,一般性細菌感染引發的高燒會持續3——4天。因此,家長平日要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孩子體能鍛煉,多喝水,少到人員密集地方,勤洗手,家中可常備抗病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