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6歲孩子吃食物怕“噎著” 拿牛奶當“主食”

6歲孩子吃食物怕“噎著” 拿牛奶當“主食”

  幼兒園裡,一個3歲半的小女孩,每到吃飯就大哭大鬧,原因是她只會吸食不懂咀嚼。原來,小孩的家長因為第一次喂糊狀食物時小孩惡心,害怕小孩會噎著,就一直將食物做成液體,倒入奶瓶喂她。這讓從事多年幼教工作的老師驚異莫名。這還不算最離譜的,筆者見到過一名小孩上小學了,還幾乎完全以牛奶作為主食,家長說。不過,更多見的則是吃飯和軟食無問題,但一些需要咀嚼才能下咽的食物,如青菜、肉塊等則難以下咽。這些現象發生後,家長總以為孩子的喉嚨太細或有病而去看喉科醫生,但檢查結果,咽喉的結構是正常的。

  人在吃入半固體或固體食物的過程,包括牙齒的咀嚼,舌將食物攪拌並推送至口咽部,然後吞咽等;而吞咽過程中,在氣管開口處的一塊小軟骨會反射性地自動將氣管口蓋住,以防食物掉入氣管引起嗆咳。這進食的全過程,涉及口腔及其周圍與之有關的30余條肌肉的協同動作,其協調靠大腦的控制。大腦的這種控制能力並非全部生來具有,相當一部分要靠後天訓練獲得。這種訓練的核心是指形成進食所需的條件反射。

  因此,在小孩生後4個月,父母剛開始用匙給嬰兒喂半固體食物時,幾乎每個嬰兒都或多或少地會用舌將食物頂出或吐出。有時不頂出來,但在吞咽時有類似哽噎狀表現。這些現象都是因為與吞咽的協同動作有關的條件反射尚未形成。但經過多次的試喂,以上情況就會逐步改善,直至孩子能“熟練”地吞下半固體食物。這種熟習進食所需的時間每個孩子不一,有些孩子經數次試喂便適應,而有些則長至一兩個月才能學會“吃”。這正如學齡兒童學習能力有差異一樣。當然,這種差異並非智能的差異,而是適應性的心理素質上的差異。

6歲孩子吃食物怕“噎著” 拿牛奶當“主食”

  小兒的運動和智能發育,每一種主要項目的發育完成都有一個關鍵時刻,過了這個關鍵時刻再去學習就會有困難。例如語言發育的關鍵時刻在1~3歲,過了此時再去學習就會有障礙,甚至於學不會講話。咀嚼-吞咽動作發育的關鍵時刻,在出生後4~12個月。如延遲半固體和固體食物的喂食將會導致完成這個動作的困難,而發生本文開頭中3歲半的小孩不會嚼食,甚至上小學了仍以牛奶為主食的情況。在臨床上發生這種情況的常見於兩種家長的孩子。第一種,在初次試喂時,見嬰兒把半固體食物頂出或吐出,就誤認為他們不肯吃或不喜歡,幾次下來就放棄了;或是見孩子有哽噎表現則害怕,覺得應長大一些再喂糊狀食物。第二種,母乳充足,以為不需要加米糊等輔食孩子也會長大,等到1歲斷奶後再給稀粥、米糊,這時孩子則較難適應吞咽固體的食物。以上情況都被人為地推遲了訓練咀嚼-吞咽動作的時間。對原來就“學食”慢的孩子,就更增加了訓練的難度。

  對營養不良這一後果,有的家長很難理解,以為不吃粥飯沒關系,牛奶可以替代;或是用“營養好”的東西打成漿放在奶瓶裡喂也一樣可以解決。事實上,以上兩種途徑都滿足不了小兒營養在量上的需要。人體的能量60%~70%來自碳水化合物,因此一個一歲左右的孩子每日至少需要75~100克谷類主食方能滿足此供能需要。如完全以米粉加入牛奶中用奶瓶喂食,則每日至少給1000毫升牛奶才能滿足需要。但是,對嬰兒喂食牛奶量,每日不宜超過700毫升。

  合理的喂養應在嬰兒滿4個月大起添加各類食物,並逐步在其內添加各種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蛋黃、魚泥、肉末等。當出牙後還應給薄片的軟面包或饅頭,粥內加入碎菜等,給小兒訓練咀嚼。這樣孩子就可以順利地過渡到成人飲食並保證營養供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幼兒咳嗽 家長應對有妙法

幼兒咳嗽家長應對有妙法  體位法  寶寶如果白天咳嗽時,父母可以把寶寶抱起來,撫摸背部,輕輕拍打。  而在夜間,寶寶咳嗽容易加劇,是因為鼻子和鼻窦的分泌物會在孩子躺平的時候流到喉嚨,引起喉嚨瘙癢。所以只需要在寶

如何處理寶寶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後什麼時候去醫院?   你一旦懷疑寶寶食物中毒,就應該帶他去醫院。如果寶寶出現以下食物中毒症狀,更要及時告訴醫生:   發燒38度以上    連續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