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小小年紀就口吃怎麼辦?遇到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會很焦急。可是,寶寶是真的口吃嗎?你可知道,隨便就給寶寶貼上“口吃”的標簽,會讓沒患病的寶寶最終也患上病態口吃。
焦急的父親深夜來電
“在雜志上看到了您的一篇關於矯治口吃的心理咨詢文章,特地向您求助。”周六深夜,一位年輕的父親撥通我的心理咨詢專線。談話間,我聽不出他有絲毫的口吃症狀。這是怎麼回事?我正疑惑,他繼續說:“我是為我的孩子求助的,孩子的口吃讓我很著急,您看怎麼辦?”原來如此。
“如果我猜得不錯,是個男孩子吧?”我問道。
這回輪到他疑惑了:“您怎麼知道?”
“這是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一般說,女孩比男孩的語言發展要好,口吃現象常常出在男孩的身上。”我解釋說,“請具體講講孩子的情況。”
“我兒子今年三歲多,剛剛送進幼兒園。”他介紹說,“就在孩子入園不久,我們發現孩子說話結結巴巴的,把我愁得不知怎麼好。我們向孩子仔細地了解情況後,才知道孩子剛入園的時候,一次老師問話,他沒有專心聽,答得不好,老師批評了他。他說從那以後就不敢說話了。剛開始的時候就是有些字發音困難,現在孩子說話更困難了。我不敢催他,總是讓他慢慢說,不要急。有時候他為了說一句話,要費很大的勁兒,一旦開了頭,就一口氣說很長的話,不敢停下來,弄得面部表情都變形了。孩子一說話,我們就很緊張,可是又不敢露出來,還要勸孩子不要急,不要急。最近我們給孩子請了保姆,孩子沒去幼兒園了。”
幼兒的口吃現象
我分析說,已經可以明確判斷,這個小男孩不是口吃患者,只是在語言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口吃現象。這從某種角度看也是正常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一歲半以前屬於被動性語言階段,他們更多的是聽懂別人的說話。一歲半以後才進入主動性語言階段,此後的幾年裡都是孩子學說話的階段。就是說,這個小男孩正處於學說話的年齡,如同成人學習某項技能一樣,在沒有形成穩定的技能之前,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順利一樣,出現一些發音障礙是正常而自然的,不是病態的口吃,只能叫做口吃現象。出現這樣的口吃現象大多在幼兒2~5歲的時候。
至於幼兒出現口吃現象的具體原因,首先是模仿。模仿是兒童獲得行為的一種重要機制。孩子的周圍有口吃的人,孩子成為口吃者的概率就大。其次是指導失當。父母對學話階段的孩子操之過急,對孩子學話做過多的矯正、恐嚇或逼迫孩子說話,增加孩子內心的壓力,從而導致口吃。再次是情緒緊張。生疏的環境和火災、地震、親人亡故等突發事件,也會引起口吃。此外,有些習慣用左手的孩子被父母強迫改用右手時,往往產生口吃。具體到這個小男孩,入園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誘因,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幼兒常常會出現一些適應上的困難,帶來情緒上的緊張和壓力,再有諸如師生伙伴之間關系上產生一些障礙,就會誘發口吃現象。總之,這個男孩的口吃現象不是病態,是學習說話的年齡中難免出現的自然的語言現象。
孩子的父親表示領會上述意思,我說,最重要的是不要給孩子定性為患了口吃。因為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簽效應”現象。成人對孩子的評價就像一個標簽一樣貼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常常會如成人評價的那樣發展。所以,最糟糕的對策是輕率地給孩子貼一個“口吃”的標簽。因為成人一旦把孩子看成是口吃,這種評價就會給孩子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讓孩子的口吃現象更為嚴重,從而使孩子的暫時性語言現象變成真正的口吃。事實上,孩子身上的許多問題,都是成人不當的評價在孩子身上產生的標簽效應。
怎樣矯正孩子的口吃
孩子的父親又問道:“那怎樣矯正孩子的口吃現象呢?”
“最好的矯正就是不矯正。對幼兒的一些口吃現象,一般不要進行什麼特別的矯正。”我說,隨後我談了兩點具體的操作性建議:
一是對孩子的口吃現象給予忽略。既然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出現一些障礙是自然現象,就不必特別關注,而應給予忽略。即便是讓孩子“慢慢說,不要急”,也是一種關注,這種關注只能起強化作用。所以,面對孩子的口吃現象,家長最好是采取無所謂的平靜淡然的態度,就當孩子根本沒有出現口吃現象,順其自然,常常很快就會淡化口吃現象。
二是在無意間創造輕松的心理氛圍。在這樣的心理氛圍中,親子間自然而輕松地交流,本身就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好環境。孩子會逐漸地說話流利起來。
“謝謝您,這樣我們就心中有數了。”年輕父親的話語變得輕松了許多,轉而問道:“我們擔心孩子的伙伴會拿他開玩笑,想讓孩子在家裡生活一段時間可以嗎?”
“可以,還好現在孩子是幼兒園小班的年齡。”我說,“不過這只是權宜之計,稍有好轉,就應積極地讓孩子和同伴交往,那裡不僅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最好天地,也是孩子整個身心發展的最好天地。”
![]() |
對初中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切入點
一、用腦習慣 學生具有科學用腦的習慣,對學好各門功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怎樣做好勞逸結合;怎樣調動多種器官參與學習,做到眼看、口念(或默念)、耳聽、腦思、手寫的結合與交替活動;怎樣防止 |
![]() |
警惕兒童營養不良的信號
孩子營養狀況滑坡往往是疾病出現之前就已有種種信號。父母若能及時發現這些信號,並采取相應措施,就可將營養不良扼制在萌芽狀態之中。 警惕兒童營養不良的信號 人們通常把消瘦、發育遲緩乃至貧血等營養缺乏性疾病,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