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過度教養導致了孩童的責任心缺失

過度教養導致了孩童的責任心缺失

  當家長和社會都在譴責孩子責任心淡漠時,專家直言——

  “現在的孩子責任心太差了!”這可能是很多父母對自己孩子的評價。但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系主任帶領課題組展開對少年兒童的大范圍調查後卻發現,兒童責任心降低並非全是孩子自己的錯。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高投入,以及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等過度教養模式,導致少兒的責任心水平並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相反,到了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以後,孩子的責任心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反而要低於小學一、二年級時期。李丹教授直言,當家長和社會都在譴責現在的孩子責任心淡漠時,他們可能忘記了一點,正是自己對孩子的過度關注甚至干預,導致了孩子責任心的缺失。

  孩子考慮責任心開始計較成本

  對比上世紀80年代有關兒童責任心的調查,此次研究發現,在不同年齡層的兒童中,都有相當比例會從付出成本的角度考慮責任心問題。李丹稱,兒童決定是否做一個符合他們責任心認知標准的行為時,會考慮自己付出的時間、精力成本。

  此次調查主要針對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和初二的學生進行,結果發現越是低年級的學生,越容易在責任心問題上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權威影響。幾乎每個年級中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自己的情感或者喜好因素來支配有關責任心的行為。而高年級學生對責任心行為的選擇,則更多是出於成本的考慮,或者是為了被身邊的人認可。

  調查通過考察自我責任心、社會責任心和環境責任心,發現兒童對責任心的認知判斷與真實的行為之間並不具有太多的一致性;相反,他們的責任心行為與自己情感體驗之間一致性卻更高,這就是俗話說的“知易行難”。因此“責任行為”應該成為教育者培養兒童責任心的聚焦點。

  社會責任取向高年級反而降低

  20多年前的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選擇社會責任感認知原則取向的比例明顯提高;而此次調查發現,對於社會責任感的原則取向,到了初二有明顯降低。

過度教養導致了孩童的責任心缺失

  教授稱,社會責任感的原則取向是最高層次的取向,即孩子不再依賴於自己的需求或者是外界的認可,而主動遵循的社會准則。按照發展規律,這一比例應該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的,但是調查中,在二年級和四年級,這一比例都處於個位數水平,到了六年級有一個明顯的上升,可到了初二時,這一比例卻有很大的下滑。調查還發現,家長或老師對孩子影響,存在跨年級的普遍性,而並未如從前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也就是說,來自家長或者老師的壓力,對於學生責任感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教授稱,這種年齡趨勢的可能原因是:進入初中以後,家長對孩子的干預明顯增加,尤其是學業方面的重視程度增加,但家長對生活自理和社會交往等方面顯然不夠重視。生活自理和社會交往等學業以外的能力有很多屬於心理學上的“社會技能”,社會技能欠缺將影響孩子的責任感等一系列生存能力的發展。

  高年級學生對他人需求考慮最少

  在調查責任心時,課題組發現,出於關愛他人、滿足他人需求而付出責任心的選擇,在低年級時都超過了20%,六年級時甚至超過30%,但是到了初二階段,卻下降到了19.3%。

  教授解釋,兒童的關愛取向不但是關注社會關系中另一方的感受和需求,還把對滿足這些需要所付出的努力看作是責任心的體現。調查發現,在二年級和四年級時,因為考慮到別人的需求而付出自己的責任心的人數比例都接近四分之一,到了六年級時有一個很明顯的上升,達到了近三分之一,但是到了初二時卻又會明顯下降。

  教授稱,這是因為六年級兒童剛剛告別小學,升學壓力下降,在外部環境相對輕松的情況下,更有可能聚焦於他人的感受,尤其是來自家庭的需求。問題是,本來可能在這一階段有很大提升的責任感,卻因為初二的來臨而泡湯——初二年級來自課業的負擔和成人的各種壓力不斷加大,導致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根本無暇關注他人的需求。長此以往,很可能導致學生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淡漠,責任心下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上火了!媽咪,您會滅火了嗎?

“火”的分類  虛火:體質虛弱的寶寶會有虛火,一般表現是症狀輕、時間長、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  實火:大部分寶寶通常屬於實火,實火症狀重,來勢猛,一般是由於吃得過多,導致胃火發

幫你解決寶寶胃脹氣及便秘

胃脹氣  胃脹氣是小寶寶常見的症狀,有時因為喝奶時吸入了過多的空氣導致脹氣,這時只需用按摩的方法促使寶寶打嗝出來就行了。  將食指放在橫膈膜上方,大約胃的位置,用拇指劃圓圈的方式輕輕撫揉,這時手一定要放輕松。或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