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70後開明家長認同孩子適度玩網游

70後開明家長認同孩子適度玩網游

  據說,“網瘾”一詞最近可能退休,而被“病理性上網”取而代之。我的媒體朋友說,估計是“網瘾”兩個字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引發爭議過多。讓人從“電擊療法致死‘網瘾’青少年事件”,一直聯想到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網戒產業”多達幾十億的規模,甚至聯想到《潛伏》中那句著名的“嘴上全是主義,肚子裡全是生意”台詞。所以,干脆改頭換面,圖個清淨?

  我一直相信,一些學者是真心希望去除網絡游戲,怕之毒害青少年的。作為一個學生的家長,我也不希望孩子整天沉迷於網游,耽誤學習,毀壞身體。十多年前我在美國上學的時候,看到家長在聖誕節前買游戲機送孩子,時至今日,我也親眼見到美國家長對孩子上網、玩游戲的寬容,在他們看來,游戲就如捉迷藏等許多人心目中的傳統游戲般尋常,似乎並沒有網瘾這一說。據說,歐美國家中83%的青少年都是游戲玩家。也沒見人家的青少年成了“垮掉的一代”。

  但要說對發達國家對網絡甚至網游這些個新事物完全不擔心,也不是事實。至少英國首相布朗,就在去年對含有暴力情節的網絡內容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青少年這一問題表達了憂慮。電視心理學家、家教專家塔妮娅?拜倫領導的研究小組隨後展開調查,探究網絡短片和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研究人員走訪了青少年、心理學家、家長和網絡專家,最後得出結論說,家長應意識到,監督孩子浏覽網頁、玩網絡游戲是現代家教的一部分。如果可能,家長應盡量監督孩子上網。報告還對家長提出要求說,家長應多了解網絡和電子游戲知識,填平與子女間的“技術鴻溝”。看來,英國的做法還是比較務實,沒有一棒子把網絡和網游打死。並且,建議家長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網絡和網絡游戲。

  另一家機構,英國布魯內爾大學研究人員也曾就網游對孩子影響的主題進行了長達3年的實驗。他們讓年齡介於12-16歲之間的孩子玩一款網游。經實驗發現,讓孩子們以不同的身份體驗游戲,使他們很快地收獲了關於不同文化,地域,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知識,同時有機會從事商業交易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都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輕易不能接觸到的。SimonBradford博士,研究項目的一員稱:“雖然隨著網絡的發展,網游會形成一定的隱患,但對於這種在青少年中越來越流行的娛樂活動,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它對孩子們的益處。”

  西方人就是“軸”,一個網瘾,也要花這麼多時間去研究,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連電擊療法這種根本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實驗,甚至一看就可能有害的方法,就不大可能在某些旗號之下,堂而皇之地出來。

  或許是我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在孩子教育方面,我更贊同他們的一些教育方法。孩子都是尋找快樂的,如果他沉迷於網絡游戲,那麼原因很簡單,一定是其余讓他高興的東西,實在是太少。比較一下我們的孩子和發達國家的孩子,我以為,我們的孩子沉迷網游,無外乎幾種原因造成:

  第一,被安排的事情過多,產生厭惡感,所以將上網和網游當成了寄托。想一想,每一天有做不完的作業,有讀不完的輔導班的孩子,是不是不在少數。在美國,在澳大利亞,我看到,更多的孩子,下午早早下課,大家打橄榄球、踢足球,作業很少,更不用說根本沒有什麼老師強加的補課,家長自定的輔導班。就算有“興趣班”,那也真是由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沒有強制參加一說。所以,把上網和網絡游戲當寄托的,少之又少。

70後開明家長認同孩子適度玩網游

  第二種情況,父母忙自己的事情,沒時間和孩子溝通,也很少有朋友一起玩。這樣的孩子,容易把上網當成排遣寂寞的渠道。事實上,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非常注重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成長的煩惱》裡,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和交流非常平等。同時,美國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孩子的交往,對孩子寂寞而可能產生的心理障礙,非常重視。於是,整個社會,鼓勵孩子們和朋友,同學一起玩。而不像我們的很多家長,恨不得孩子放學回來,就關在家裡寫作業,然後洗臉睡覺。殊不知孩子的交流的渴求是與生俱來。如果不能在現實中獲得,就會去網絡和網絡游戲中尋找。

  從家庭教育角度出發,又或是了解未成年人心理、嘗試與他們進行溝通等角度來說,都是家長未來必修的功課之一。一份美國全國調查表明,97%美國青少年,包括99%的男孩和94%的女孩高頻率的玩電腦游戲。三分之二的孩子們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玩,只有差不多四分之一說他們和未曾謀面的網友玩游戲。這和我們國家情況完全不同,只能說明,我們家長和父母的溝通如此缺乏。要注意的反倒不是孩子,而是家長本身。要提防的也不是游戲,而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了。

  第三種情況,除了網絡游戲,其余可以玩的非常少。我觀察我們的很多家長,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作業做完了,就出去玩會兒吧。可是孩子可以選擇的玩的東西,是什麼呢?在很多發達國家,甚至大城市裡,到處都是草坪,孩子們隨便就可以抱個皮球踢一會。可是我們的孩子,連找塊踢球的草坪都沒有,久而久之,他除了網游,還能玩什麼呢?而且,對於游戲,美國等發達國家似乎也沒有覺得是洪水猛獸。相反,認為其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觀點占大多數。全球智商組織門薩機構曾經做過調查,結論是游戲用戶通過網絡互動刺激了邏輯思維能力的逐漸成熟,而游戲中激烈的對抗和手腦並用的操作也使得分析判斷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鍛煉,並稱玩網絡游戲能幫助孩子擴散思維。在他們看來,玩網絡游戲的少年和青少年的想象力、交流應變能力、獨立思考下的分析判斷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都較比不接觸網絡游戲的青少年高出23.7%。

  作為一個受過西方教育,工作與互聯網為伍的家長,我的孩子如今初二,是校足球隊的隊員,同時喜歡籃球、滑雪。也喜歡讀書。幸運的是,我當初讓他上的學校,沒有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的作業。當我發現他已經開始在玩網游時,我決定也和他一起玩玩網游,分享孩子的快樂,監護他成長。我非常贊同蓋茨的觀點:孩子可以上網,但不能過度。由於玩的東西多了,與家長的溝通也多了,孩子反倒沒有沉迷網游的跡象。玩到一定時候,讓他睡覺,和他講道理,他也會理解,並沒有那種“你什麼都不懂”的逆反心理。

  相比之下,我的朋友中就有因為孩子玩網游,父母強硬干涉而導致孩子強烈逆反的例子。過去,我總是勸他們說“你們應該嘗試多了解孩子、了解網游,如果有可能自己和孩子一起玩兒,可能矛盾會緩和很多”。最近,他打電話告訴我,“我看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的消息,於是就打電話咨詢了一番。企業開通家長監護通道,使我有辦法了解孩子玩游戲的情況,也能通過監護手段控制孩子的游戲時間。在此期間我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好好溝通了幾次,他沒那麼排斥我了。”其實我並不反對孩子玩游戲,只希望不要過度,理解是相互的。”朋友提到的這個監護工程,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家長可以掌控孩子玩網游的時間的最佳舉措。但往這方面走一步,總歸是符合歷史大潮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電動牙刷有規范 10歲以下孩子勿用

兒童睡前要刷牙指套牙刷可幫忙  通常情況下,寶寶在6到8個月時,就會長出第一顆牙齒,兩歲左右長齊20顆乳牙。  “不少家長總覺得應該要牙齒長全了再刷,其實不對,孩子牙齒蓬出時,家長就需要幫助娃娃刷牙

粗糧面包——兒童糖尿病的“小克星”

粗糧面包—兒童糖尿病的“小克星”  平時比較胖的兒童可以通過多吃粗糧面包來補充鎂元素,降低II型糖尿病的出現,這是因為兒童糖尿病的發病因素主要是由於患者體內鎂的偏低,通過補充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