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父母異地居,易造成孩子心理殘缺

父母異地居,易造成孩子心理殘缺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必要的,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不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卻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他們的父母“出錢不出力”,教養孩子的重任落在家中老人或單一家長身上。這些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了自己的事業在異地工作打拼,他們往往不願正視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而是認為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就能彌補情感虧欠。他們不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交往的短板也將影響孩子的婚戀、就業。

父母異地居,易造成孩子心理殘缺

  爸媽在外養孩子出錢不出力

  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吃得好用得好,物質生活比較優越;輔導班特長班,樣樣課程不落人後;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有一大堆新衣服、新玩具,令周圍同學眼饞。然而,每到開家長會時,要麼就是爺爺奶奶等老人出席,要麼就總是父母中的一方出席。他們不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卻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因為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在異地工作。教養孩子的重任只能落在家中老人或單一家長身上。身在異地的家長,除了年節期間回家外,基本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據記者調查發現,由於工作發展的需要,父母至少有一人在異地工作的家庭不在少數,更有甚者,當家長的一年都見不上孩子幾面。

  上五年級的姜凡已經完全適應了和爺爺奶奶組成的“三口之家”生活。姜凡的父母一直在上海打拼,小姜凡出生後就被送回了天津老家。姜凡的父母一年回來不了三五趟,孩子是老兩口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上學後也是老兩口接送,家長會自然也是二老參加。小姜凡說:“我想爸爸媽媽,因為他們能給我帶好多新玩具回來,還有沒見過的最新款電子用品,每次他們都買給我。”可見在小姜凡眼中,爸爸媽媽的禮物似乎比他們回家更讓人興奮。姜奶奶說:“孩子和我們說的話是越來越少,隨著學習內容越來越深,我們老兩口想輔導功課都有心無力。”像姜凡一樣,有很多孩子被隔代教養,年逾花甲的老人竭力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然而,他們中大多數無力關心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變化,更談不上有的放矢地引導和幫助。他們說,孩子學習不讓我們費心就行。

  還有一些家庭,父母中的一方去外地打拼掙錢,另一方獨自一人帶著孩子留守本地,這種情況被一些社會學者稱為“假單親”。往往留守的一方身兼數職,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可以說“又當爹又當媽”。但由於家裡只是親子二人,留守家長往往把全部的時間和無限的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緊盯學習成了每晚的主要工作。

  異地打拼替全家奮斗未來

  現在社會工作壓力大,公司異地交流更是很多企業升職的必經之路,而大多數中年職工都希望自己事業有成,特別是很多妻子也笃信“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哪怕是老公異地工作,自己顧家管孩子,也願意他拼搏出一片天空。

  30多歲的張先生原本在本市某公司就職,後來由於公司發展,提拔他為唐山分公司副總。他尋思,津唐兩地沒多遠,坐火車一個多小時就到,工資獎金加上補助,比原來多掙小三千。張太太雖然稍有不願,但想到能多掙錢,尤其是聽老張說外派是鍛煉,發展空間很大時,望夫成龍的她表現出了賢妻良母的一面,將照顧上中學兒子的重任一人扛下:“你在家也管不了孩子,還不如到外面為我們娘兒倆掙錢去呢。”俗話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位偉大的女人,正是張太太的堅定讓老張沒猶豫,拎著拉桿箱就直奔唐山。本來說好的“周末夫妻”壓根就沒實現過,甚至“月末夫妻”都勉為其難。但張先生倒是挺美,畢竟在外地把分公司經營得挺紅火,集團老總對他又挺賞識,據說還許給了老張更高的職務。面對不著家的老公,其實張太太心裡也糾結,但一想到老公能為這個家提供更好的物質保障,尤其是通過這個跳板還能升職,自己也就認頭了。

父母異地居,易造成孩子心理殘缺

  而有些精明的家長有著自己的小算盤。肖女士兩口子都是外企中層,常駐上海,出差出國更是常有的事。女兒由公婆在天津撫育,用肖女士自己的話說,孩子生活就是不差錢。對於女兒的學習成績,肖女士倒是睜一眼閉一眼,她說:“我們現在就是替她奮斗,當其他孩子都要去中考高考擠獨木橋時,我們已經有本錢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直接送到國外,繞過這些‘障礙’。”至於情感上的虧欠,肖女士淡定地表示,“有得必有失,我為孩子的創造了美好的將來,她會理解的,當然我每次回家都會買禮物送她。”

  可見,無論是忙於自身事業發展的中層干部,還是“替”孩子打拼的白領家長,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異地工作給孩子帶來情感缺失的嚴重性,而是堅信錢才是家庭、孩子最重要的需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腹瀉治療並非是千篇一律

引起嬰幼兒腹瀉的原因有兩大類:一類是非感染性的,另一類是感染性的。非感染性因素有很多,如吃得太多、喂養方法不當、添加輔食不合適、食物過敏,甚至饑餓也會引起腹瀉。  天越來越暖和了,櫻桃、草莓、西瓜&hellip

5%的學齡前抽動症兒童頑劣緣自心病

日前,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公布了一項數據,在學齡前兒童中,至少5%的孩子有過做鬼臉、伸舌頭、眨眼等抽動症狀,而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無法識別這種心理因素導致的“頑皮”行為,批評、指責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