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聽話的孩子成庸才的可能性大?

聽話的孩子成庸才的可能性大?

    “你這孩子怎麼又不聽話啦?”“你什麼時候才聽話,讓媽媽省點心!”“寶寶聽話,爸爸買一輛大玩具汽車給你。”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生活中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教育孩子的話。聽話的孩子是乖寶寶,大人滿意的寶寶。一些父母還為自己的孩子聽話而感到自得,“瞧我家寶寶真乖,說什麼聽什麼,從不惹大人生氣。”

  聽話的孩子成庸才的可能性大?     寶寶聽話就好嗎?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教育觀念顯然已經落後,我們傳統文化總是教育小孩從小要“聽話”,不要“淘氣”。其實,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氣的孩子也不等於是壞孩子。有識之士們已經提出:“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聽話’的兒童是問題兒童。”從小就如大人的指令機器人一樣乖巧聽話的寶寶,通常不是“獨立性差”,就是“膽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過分聽話的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大腦思維呆板,自信心弱,一旦離開大人的指令就不知所措,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所以,不要再對你的孩子說“寶寶,乖,要聽話,不聽話,爸爸媽媽不喜歡你”了;相反,過於聽話的孩子倒要引發我們的足夠重視:孩子的心靈發育中,是不是缺少獨立自主的“鈣質”?     聽話     理由1缺主見,孩子要你替他做選擇     1毛毛媽媽就遇到這樣的問題,毛毛很沒有主見:大到問她要買藍色的小裙子還是粉紅的小裙子;要一個會唱歌的娃娃,還是能換小舞裙的娃娃;或者干脆是能走路的娃娃;小到要一個巧克力味的冰激凌還是草莓味的冰激凌……毛毛都不想自己拿主意,非要媽媽幫她選。可媽媽的選擇未必如她的心意,要是她懊惱於媽媽選錯了,她也不會大吵大鬧,就會默默地生一天的悶氣。媽媽很郁悶啊:毛毛表面上聽話,可一點也不省心,光是猜她干嘛要生悶氣,就夠你從早猜到晚了。     解惑:不想自己做選擇的孩子,可能並不是“偷懶,推卸責任”,而可能是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夠,不知道哪一種選擇是最適合自己的。如果是這種情況,媽媽不能光提供三四個選擇項就完了,要想方設法降低孩子的選擇難度。在孩子選擇前,給她盡可能多的感性認識非常重要。如在超市購買時,盡量利用免費試吃的機會,讓孩子有親身的體驗;再如買玩具前,讓孩子在試玩區玩上10分鐘,也有助於孩子做出決斷。要允許孩子為自己的選擇後悔,不要對她說:“你選的東西不到3分鐘就不喜歡了,早知如此還是媽媽替你來選。”這樣的話將讓孩子大大懷疑自己的眼力,從此真的推卸做選擇的責任。鼓勵孩子自主選擇,並看到自主選擇的好處十分重要,你可以對孩子說:“你知道哪種帽子戴起來更好看,也不會被風吹跑了,你長大了,真能干!”讓孩子感覺到能做選擇是“長大”,“能干”的標志,他就不會被動地等你來做決定了。     聽話     理由2交流少,讓孩子呆板馴從     洋洋媽媽是個購物狂,如今各大商場為了方便媽媽們購物,會提供兒童寄放專區,由引導員帶著孩子玩玩具,做沙畫,跳韻律操,有時還開展比賽,發放貼畫等紀念品。洋洋媽媽每次去接洋洋時,都會看到別的孩子因為不樂意離開,跟媽媽“講條件”,或哭吵著要和小伙伴再玩一會兒,洋洋倒是從不哭鬧,一接就走了。如此順利倒讓媽媽犯上嘀咕:“洋洋這樣正常嗎?是不是太與眾不同了?”     解惑:洋洋媽媽首先要判斷的是,自己是否一貫強勢,總是從自己的想法出發,讓寶寶服從於自己。要是這樣的話,寶寶的自我意識就沒有適當的土壤成長起來,馴服,順從,也就成了孩子最“省力”的狀態。要是媽媽比較民主,孩子還是“一接就走”,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在大人不在場時,與其他孩子的交往很有限,她沒有投入地玩一回,更沒有在短短兩個小時內交到好朋友,這使她離開時毫無留戀。     洋洋媽媽可以在中途折回去觀察洋洋,看她是不是在兒童寄放區裡的“邊緣人”,要真是這樣的話,媽媽就要在寄放前後為寶寶創造融入群體的機會,如寄放前找和洋洋年齡相仿的小朋友,讓她們搭上話;讓孩子主動結交引導員姐姐,說明自己搭積木、做沙畫的長處;要是孩子放在寄放區裡一直有一種“媽媽會不會來接我”的不安情緒,也會讓她不能投入地玩一回,要是洋洋有這個問題,媽媽中途不妨回去看她一次,安撫她一下,慢慢把寄放時間拉長。等洋洋在寄放區如魚得水,她自會要求媽媽“再讓我玩一會兒”可能孩子還會和你講道理,“媽媽,我等了你這麼久,你為啥不能等我一會兒呢?”如果這樣,恭喜,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了。     聽話     理由3恐嚇,讓孩子膽小順從     齊齊原來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活潑外向。有次,媽媽帶齊齊去動物園。正當要給大老虎照相的時候,大老虎不早不晚地張大嘴打了個哈欠,嚇齊齊一跳。從此,只要媽媽壓低嗓子說,“還不睡啊,大老虎來了!”“還不聽話,大老虎就來吃掉你!”齊齊就一臉蒼白,趕快聽話照做。齊齊媽得意極了,“大老虎打了個哈欠,解決了多少問題呀!”     解惑:靠嚇唬寶寶來讓他聽話,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有百弊而無一利。由於寶寶年齡小,正處於生長發育的時期,他們的神經系統比較脆弱。恐嚇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強刺激,會使寶寶過分緊張而變得膽小畏縮,使寶寶形成懦弱的性格。有些人總是利用寶寶的弱點來嚇唬寶寶,如,知道寶寶怕黑,就嚇唬他關黑屋子;寶寶愛玩游戲,就以不讓他玩游戲進行恐嚇。寶寶為了怕關黑屋,怕剝奪游戲機會而聽話求饒,這就使寶寶將來成為唯唯諾諾缺乏主張的人,也可能使他成為陽奉陰違的人,這種情況對寶寶今後人際關系和社會性發展非常不利。     寶寶開始不聽話的階段,是他個體意識發展的階段,他開始獨立、擁有個性,這是好事。當寶寶的想法只是違背大人的意願,本身沒有原則性的對錯,那麼多數情況下需要尊重他的想法。但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麼父母就要堅持原則。父母只有把寶寶當成獨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議,寶寶才能慢慢撿回自信。     聽話     理由4過多束縛,孩子成了辦公室提線木偶     暑假帶優優去上班,媽媽一直叮矚孩子:“要乖,不能鬧騰!絕對不能讓媽媽的頭兒看到寶寶來了,要是被老總看到的話,媽媽就沒有工作了,優優的洋娃娃、冰激凌都沒錢買了。”優優一臉緊張地點點頭。可最後,偏偏還是在茶水間碰上了大領導,大領導和藹地請優優去他的辦公室玩一會兒,要送國外帶回的巧克力給她,優優說什麼也不肯去,躲在媽媽身後,鬧得大領導很尴尬。   聽話的孩子成庸才的可能性大?     解惑:不得不帶寶寶上班的爸媽大多會誇張辦公室的紀律和等級森嚴,造成孩子畏首畏尾,孩子會因缺乏與成年人的交往經驗而變成爸媽的小尾巴,膽小內向。中國的爸媽最喜歡為孩子與其他成年人的交往做決定,造成孩子接不接受他人的禮物,能不能跟爸媽的同事和上司就餐,全要偷看爸媽的臉色,變成可憐的提線木偶,喪失了孩子特有的天真坦率。     爸媽可以為孩子設置一些規定,如“不能打擾伯伯超過10分鐘。”“可以接受一小包巧克力,不能拿上一大盒。”然後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和同事或上司單獨交流。孩子需要在與其他成年人的交往中積累經驗,在短暫離開爸媽之時建立自己的安全感,這種迅速適應環境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平時就要注意培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家長打罵孩子會影響心理健康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是中國家庭沿襲已久的傳統家教方式。但這種觀念如今還有多大的影響力?現在還有多少年輕家長仍把打罵作為教育孩子的慣常手段?  說來也巧,就在最近一個月內,記者兩次實況

小學生數度情緒失控 用偏激行為求關注

摘要:促成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好多:長輩的溺愛、家長的教育方法、老師的教育手段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只忙於總結停留於事物表面的膚淺,蜻蜓點水多,理論論證少。談的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結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