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媽媽少撫摸 寶寶長大易患神經官能症

媽媽少撫摸 寶寶長大易患神經官能症

    在旁的李女士卻說是黃夫人把孩子給寵壞了。李女士的寶寶也是6個月大,同樣是人工喂養,她卻每天閒得可以串門聊天。她給黃夫人介紹自己的育兒經:“只要定時給寶寶喂飽牛奶,就隨他去,千萬不可一哭就抱,哭長了會自動止哭的。話說回來,哭還是一種運動呢!”黃夫人卻不以為然,反問道:“隨他哭去,如果病了怎麼辦?”“沒有了寶寶的哭聲和笑聲,也沒有了做媽媽的樂趣。”黃先生一邊給我倒茶一邊說,“大夫在這裡,你們不要班門弄斧了。”

  媽媽少撫摸 寶寶長大易患神經官能症     對黃夫人和李女士的爭論,我不先下結論,只是向他們介紹美國研究人員做過的一項實驗:把出生不久的幼猴與母猴分開喂養,使它們相互看得見、聽得到,但接觸不到,母猴不能摟抱撫摸幼猴。一段時間後發現,幼猴對周圍事物越來越不感興趣,並出現怪僻、緊張、煩躁等症候。對人類的研究表明,用機器自動喂養的嬰幼兒,較少有朗朗的笑聲和尖厲的哭聲,容易形成病態個性,長大後罹患神經官能症和其他身心疾病的危險性增高。     見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我進一步解釋道,為什麼有這樣的實驗結果呢?主要是出生後與母猴分開的幼猴和自動化喂養的嬰幼兒缺乏一種特殊的“維生素”——肌膚相親的緣故。正確的嬰兒形象與我們以往想像中的顯然不同,嬰兒不是絕對被動的和完全不能獨立的生物,而是有復雜的神經支配的小生命。肌膚相親,包括成人與嬰兒間的接觸及按摩,不僅是彼此間的感情交流,而且可以從多方面促進嬰兒健康成長。胎兒在母親腹內時,四周被包覆,受到極好的保護,有安全感。出生後,就失去這種先天保護和安全感,若能躺在母親的懷抱裡,就會體會到與母親肌膚相親帶來的溫暖、舒適和安全感,這也是寶寶在母親懷抱裡容易進入夢鄉的重要原因。美國一所大學兒童發展中心指出:“肌膚相親是嬰兒健康成長必需的‘維生素’。當我們摟抱撫摸寶寶的身體時,他會感到愉快興奮,會踢腿,會咯咯地笑,身體變得圓鼓鼓的,這些都十分有利於嬰兒的身心發育。”     臨床研究發現,按摩對嬰兒尤其是早產兒將產生極為良好的影響。對照研究表明,在攝入相同的情況下,接受按摩組嬰兒較對照組嬰兒增長明顯;覺醒及活動時間延長;習慣形成、定向力、肌肉運動及行為調節等方面評分高;較少應激行為如張口蹙眉及握拳等;按摩組嬰兒血中生長水平明顯增高;平均住院天數明顯縮短。     研究認為,肌膚相親——觸摸或按摩嬰兒時,信息會通過人體體表的觸覺及壓力感受器傳至大腦,由大腦發出的信息,一方面使機體胃腸活動增強,生長分泌增加,促進生長發育;另一方面,應激水平下降,可降低機體的應激狀態,加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嬰兒啼哭往往是餓了,尿布濕了,病了或是寂寞了,需要母親的愛撫和肌膚相親。如果經常不予理會隨他去,時間長了,寶寶會變得乖乖的,表現出異常的寧靜、表情單調,對大人說話反應遲鈍,這是由於缺乏肌膚相親引起的“饑餓症”。   媽媽少撫摸 寶寶長大易患神經官能症     現代社會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父母常無暇照料孩子,母乳喂養率下降,各種代乳品充斥市場。公園裡隨處可見潇灑的父母推著嬰兒車,車裡躺著小寶寶,很少見到抱著寶寶的父母。連一天換多次的尿布也被一天換一兩次的“尿不濕”替代。凡此種種,大大減少母嬰肌膚相親的機會,不利於寶寶身心發育。     最後須強調的一點是:適當的關愛和撫摸是絕對必需的,但這種關愛一旦過了頭,就變成了“溺愛”。如果一個嬰兒“嬌氣”到放下床就哭,一天到晚抱著不離手,甚至“晚上也睡不安寧”,那就完全違反了愛撫肌膚的本意,成了“母體依賴症”,不僅不利於母親的休息與工作,也不利於嬰兒的人格健康發育。我們提倡的是在嬰兒覺醒期多與小兒進行言語和身體的交流,但亦要給予其自我調節的時間,安靜的自主睡眠也是嬰兒成長發育必不可少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新生兒窒息復蘇後處理與護理

復蘇後處理與護理窒息缺氧對新生兒是個很大的挫折。一時好轉並不表示完全恢復,積極的復蘇後處理對減少和減輕並發症,改善預後起很大作用。  (1)注意保暖,體溫盡量維持在中性溫度36.5℃左右,減少耗氧。密切觀察呼吸

孩子的便秘 喂養出絕招

近來,患便秘的兒童日益增多。兒童患便秘的原因,除患有器質性病變(巨結腸、腸息肉等)外,大都由於飲食結構不合理,或者平時飲水少,或者沒有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所致。  便秘雖不是大病,但危害卻不小。  便秘不僅會使有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