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習慣於凡事都為孩子考慮的周全細致,認為寶寶永遠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顧。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就應開始有意地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減弱並逐漸消除寶寶的依賴心理。獨立意識對寶寶將來獨立人格的樹立和健康心理的建立都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從1歲起,
一、寶寶獨立意識的含義
當寶寶開始能走路會說話以後,獨立意識萌發,這時候的寶寶事事喜歡自己來。成人開始感覺到寶寶不那麼聽話了,心理學上稱之為幼兒成長發展過程中的轉折期,也稱“反抗期”。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寶寶獨立能力的表現,適當的教育則可以使幼兒轉折時期減少反抗表現,發展獨立能力。
二、寶寶獨立意識的意義
孩子出生一歲後,就會表現出一種獨立的意向,走路會推開你的手,有“我自己來”的要求。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於寶寶獨立自理的培養及自信心的培養。
這種可貴的自發獨立意識如果得到健康發展,長大後能獨立思考,辦事果斷。從小讓孩子進行勞動鍛煉,使孩子學會做點事,減少對成人依賴的心理,將會促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賴別人幫助”的獨立意識形成,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將起著巨大的作用。
三、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
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長發展呢?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父母應承認寶寶的獨立人格。
平時多和寶寶平等交談,讓寶寶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讓寶寶去做他喜歡的、且不違反原則的事,使他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在這些活動過程中,讓寶寶逐漸意識到,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須依賴父母的小東西。
2、確定適當范圍,支持寶寶“自己來”。
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范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灑到桌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這樣既可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准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 |
兒童便秘了怎麼辦?
兒童便秘了怎麼辦? 您是否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呢?是否也為您的孩子便秘了而犯愁呢?兒童便秘了究竟該怎麼辦呢?別急,下面我們慢慢分析,一起尋找治療的方法。 一些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便秘的問題。這對於幼兒和學 |
![]() |
喂養姿勢不正確易導致寶寶吐奶
新生寶寶很容易吐奶,寶寶吐奶怎麼辦?吐奶和溢奶有什麼區別?該如何預防寶寶吐奶呢? 吐奶和溢奶的區別 輕微吐奶和溢奶並沒有太大區別,在嬰兒期都很常見,主要是與嬰兒的胃呈水平橫位、贲門括約肌尚未發育完全等生理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