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營養食療 >> 引起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

引起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

  維生素D是脂溶性物質,不溶於水;在中性和鹼性溶液中能耐高溫和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加熱則逐漸分解;故通常的烹調加工不會引起維生素D的損失,但脂肪酸敗可引起維生素D的破壞。

  人體可從兩個途徑獲得維生素D:消化道吸收和皮膚形成。但是經口攝取和經皮膚內轉化形成的維生素D不能直接發揮生理作用,還需經肝髒和腎髒的一系列轉化,形成活性形式——維生素D3。維生素D3主要儲存於脂肪組織,其次為肝髒,儲存量比維生素A少。

  缺乏維生素D的危害

  維生素D缺乏時,鈣磷吸收減少,骨鈣沉積受阻,導致骨質軟化、變形。在嬰幼兒引起佝偻病,在成人則引起骨質軟化症和骨質疏松症。

  ①佝偻病

  早期表現: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夜驚、多汗、枕凸。

  頭骨畸形:顱骨軟化(乒乓顱、方顱)、前囟閉合延遲。

  胸骨畸形:肋骨串珠、肋膈溝、肋外翻、雞胸、漏斗胸。

  長骨畸形:手镯征、腳镯征、O型腿、X型腿。

  其他表現:全身肌肉松弛、蛙腹、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嚴重者低鈣驚厥、手足搐搦、喉頭痙攣。

  ②骨質軟化症

  易發生於懷孕期和哺乳期婦女,主要症狀為肌肉無力、骨密度降低、骨質軟化並變形彎曲。以骨盆和下肢等承重部位多發,肋骨軟化可危及生命。

  ③骨質疏松症

  多發於絕經期婦女及老年人,原因是老年人食量和活動量少、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等。表現為骨密度降低、同時骨有機質也降低、骨質變脆,易發生骨折,以髋骨和股骨頭多見,且骨折後較難恢復。

  維生素D缺乏原因

  引起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主要有:

  ①日光照射不足:熱帶、亞熱帶地區日光充足,不易缺乏;但是在溫帶、寒帶,尤其多雨、多霧地區和冬季,由於日照不足導致經皮膚內轉化形成的維生素D量少。

  ②膳食攝入不足: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少,食物加工、烹調與貯藏時丟失或破壞,有挑食、偏食、忌食習慣等,導致攝入不足。

  ③人體的需要量相對增高:兒童生長速度過快,早產兒、嬰幼兒最易發生,特別是人工喂養的嬰兒;孕婦、乳母對維生素D的需要量增高而膳食未予及時補充。

  ④其他疾病的影響:胃腸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吸收,肝膽疾病、肝腎功能受損可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

  維生素D的中毒表現

  長期大劑量攝入維生素D制劑可導致中毒,表現為厭食、惡心、嘔吐、腹瀉、頭痛、嗜睡、多尿、煩渴、血和尿中鈣磷增加、軟組織中鈣沉積。無特殊治療,應限制鈣鹽攝入、停用維生素D制劑、利尿。

  如何補充維生素

  海魚和動物肝髒、蛋黃、奶油中維生素D含量相對較多;奶類含維生素D較少,每100克含量在1微克以下。故以奶為主食的6歲以下小兒,給予補充適量的魚肝油,對其生長發育有利。魚肝油中維生素D含量極高,多做臨床藥用和日常保健藥品。

  對一般成年人而言,經常接受日照就是維生素D最好的來源,無需再行補充。而對於嬰兒及兒童來說,日光浴是使機體合成維生素D的一個重要途徑。皮膚形成量取決於陽光照射強度、照射時間、身體暴露面積等因素,陽光照射強度又與季節、雲霧、大氣污染情況等有關。因而皮膚形成維生素D的量變化極大。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日膳食中維生素D供給量為:成人5微克,兒童、老人、孕婦、乳母10微克。在鈣磷比例合適的前提下,每日給予10微克已可促進鈣的吸收,並滿足生長發育之需。過多攝入(大於20微克)並無更好的抗佝偻病作用,大於50微克可能有危害作用。為預防維生素D缺乏,要合理飲食、堅持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適當接觸陽光,對嬰幼兒、早產兒、孕婦、乳母、絕經期婦女等好發人群,可補充維生素D制劑和鈣制劑。

  【注】維生素的量常用國際單位來表示。1國際單位=0.025微克,即5微克=200國際單位,10微克=400國際單位,20微克=800國際單位,50微克=2 000國際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孩子如何在夏季吃的更加健康

1、湯湯粥粥最宜人。  中醫認為,胸有寒熱溫涼四性,酸甘苦辣鹹五味;孩子是純陽之體,夏季容易上火發熱,宜多吃一些偏涼性的食物,少吃溫熱的食物。在主食方面,宜多給孩子做一些湯、粥,如小米粥、綠豆粥、西瓜水、綠豆湯

險!兩歲男童吞下陶瓷勺柄!

醫生提醒家長,美食當前,幼兒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的意識較差,大人們應提高警惕,以免幼兒出現意外。  男童吞下斷勺  這名兩歲男童叫洋洋(化名),在一歲左右就會自己用勺子吃飯了,這讓爸媽十分欣喜。剛開始,洋洋的爸媽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