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預防護理 >> 寶寶用藥要講究原則

寶寶用藥要講究原則

  寶寶生病了,媽媽又急又心痛,巴望著病痛快快過去不要折磨寶寶。可是,性急的媽媽也常常會犯錯:給寶寶服藥時把握不准藥量,以成人劑量隨意估算,還有一些媽媽甚至認為,藥吃多一點,病好得快一些。

  這些做法很危險,需知寶寶的身體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這就要求細心的媽媽多了解一些小兒用藥的原則,給寶寶正確用藥。

  原則1 謹慎選擇用藥品

  寶寶用的藥應注意選擇,不可簡單地用成人的藥品直接減量服用,最好選用小兒專用藥品。例如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兒童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新生兒使用阿斯匹林易在胃內形成黏膜糜爛;感冒通可能造成兒童血尿。

  再比如12歲以下的小兒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諾氟沙星可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抑制骨骼生長;慶大霉素可致兒童永久性耳聾及腎髒損害;新生兒使用氯霉素和磺胺類可引起灰嬰綜合症和溶血。

  原則2 聯合用藥要控制

  由於藥物之間產生物理吸附或化學絡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聯合用藥不當時會影響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與鈣、鎂、鋁等無機鹽類抗酸藥或含鐵的抗貧血藥合用,會生成配位化合物,影響藥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間,應暫停服用鈣片等藥品。

  寶寶用藥品種應盡量減少,能用一種藥物治療的,就不用兩種或更多的藥,一般合用藥品種以不超過3~4種為宜。

  原則3 用藥劑量嚴格計算

  小兒用藥的劑量一般可按照小兒的年齡、體重、體表面積三種方法計算。

  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肥胖或瘦弱患兒除外),即不同年齡兒童的用藥是成人劑量的:1個月為1/14、6個月為1/17、1歲為1/5、2歲為1/4、4歲為1/3、6歲為2/5、9歲為1/2、14歲為2/3。

  媽媽同時應注意計算聯合用藥時同一類藥物的總用量,例如服用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小兒速效感冒顆粒)同時使用阿苯片退燒時,因都含有解熱鎮痛藥成分,劑量應適當減少。

  原則4 營養藥不可濫用

  寶寶生長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主要應當從食物中均衡吸收,飲食正常的兒童一般不必服用營養藥。

  有些兒童因某種原因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補充時,應咨詢醫生適當補充。然而不少家長誤以為此類營養藥多吃點沒壞處,就給孩子盲目過量服用,實際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機體功能失調。

  臨床顯示,過量補充微量元素鋅易發生膿瘡病;長期服用魚肝油會引起慢性中毒,大劑量長期服用鈣劑和維生素C會造成泌尿道結石。

  原則5 喂藥方法要適當

  小兒一般都不喜歡服用藥物,家長不應捏著鼻子、掰開嘴強灌,也不能在小兒睡熟、哭鬧或掙扎時喂藥,以免嗆入氣管發生危險。

  對大孩子應說服講道理;喂小孩子可將藥物研碎(腸溶片、控釋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嬰兒除可將藥研粉溶入糖水外,還可將藥粉附著於奶嘴上,使藥物與奶水一起服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科學家研究:治理孩子任性的妙招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刻不停地在屋裡又蹦又跳,一會兒竄到沙發上,一會兒又爬到床上,屋裡被弄得凌亂不堪,他自己也渾身大汗,滿臉通紅;有的孩子看電視時,總愛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裡人簡直無法談話、學習和休息,誰要說

感冒也會要人命

秋天到了,越往後氣溫會逐漸下降。隨著天氣轉涼,感冒、流行性感冒就開始在人群中肆虐。在大家印象中,傷風感冒似乎是常見的疾病,可是你知道嗎,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很普通的感冒病毒沒有控制住,也可能引發呼吸衰竭、全身髒器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