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預防護理 >> 小兒抗生素的用法

小兒抗生素的用法

  下面簡要介紹抗生素使用原則。但是,由於小兒病情的多樣性及多變性,孩子生病,還是應到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病情作出診斷並給予相應治療。

  1、由醫生來判斷是否應用抗生素

  發熱、腹瀉是兒童常見的症狀,可由多種原因,包括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為病毒、細菌、支原體等,對上述症狀的原因作具體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兒患病應看醫生,由醫生根據小兒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狀況,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由醫生確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療。通常,在常見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細菌、支原體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兒科上呼吸道感染、嬰幼兒腹瀉常見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則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2、病原菌不同用藥也不同

  兒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齡階段、不同季節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發病季節及當時流行疾病狀況對臨床診斷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據臨床診斷,醫生可以推斷病原菌的種類,或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包括病原學檢查),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對病原菌診斷不明,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家長為病兒自選抗生素,缺乏針對性,可能造成療效不佳或無效,並有可能誘發耐藥菌的產生,造成後期治療的困難或耐藥菌的傳播。

  抗生素無高級與低級之分,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以價格判斷藥物好壞、高級低級是沒有道理的。

  3、不能盲目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抗生素

  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同時使用稱為聯合用藥。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藥無效的後果。通常,有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單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較長期應用抗生素細菌產生耐藥性可能者,以及聯合用藥可使毒性較大的藥物劑量得以減少時,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聯合用藥。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僅用一種抗生素即可,多用藥多保險的想法是錯誤的。

  4、藥物劑量由醫生來確定

  針對病原菌選藥後,需從患兒病情、藥物在體內代謝特點、給藥順從性等方面考慮,來決定給藥劑量及方式。為確保抗生素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不對機體產生危害,掌握恰當的抗生素劑量是必須的,在兒童,藥物劑量通常是由醫生根據診斷、病情、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得出,另外,亦應考慮小兒機體代謝狀態,對患有肝、腎疾病的小兒,除應避免應用具有相應毒副作用的藥物外,還應仔細考慮用藥劑量。認為兒童用藥即為簡單的成人劑量減半的概念是錯誤的。

  抗生素治療療程因疾病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對現有治療的反應等而異,具體應咨詢醫生,認為症狀消失即為病愈的概念是錯誤的。

  5、一般不需預防用藥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目的在於預防1~2種特殊細菌侵入傷口或血液循環而發生感染,部分外科手術預防用藥。由此可見,通常情況下不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6、警惕不良反應

  應用抗生素應注意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過敏反應形式多樣,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者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毒性反應可見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聾等。由於抗生素應用後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發生菌群紊亂,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霉菌、耐藥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種感染可為較輕的局部,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應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避免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的產生。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在帶寶寶接種疫苗時,一定要將寶寶當時的身體情況詳細反映給醫生,最好攜帶相關病史資料,其中有些父母自己難以判斷是否適合接種的情況,一定要告訴醫生,由醫生決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對寶寶健康最有益的食物都有哪些?

1、小米  小米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鈣、鐵、維生素B等營養,被人們稱為健腦主食。  推薦食譜:小米粥  小米可單獨熬粥,也可與大米一起熬粥。做粥時,清水沸開再入鍋,以強火沸煮;漂起米油時,改為文火慢熬,待到

注意食物過敏會引起小兒腹瀉

   食物過敏所致的嬰兒腹瀉多在4~5個月添加輔食的時候出現。但也可在1~3歲甚至更大年齡的孩子中存在。大便可以是稀粘黃色或黃綠色,也可以帶有血絲樣紅色便,後者大便常規有多數紅細胞白細胞,常被診斷為痢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