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預防護理 >> 兒童自然游戲群體緣何失落?

兒童自然游戲群體緣何失落?

  兒童自然游戲群體緣何失落? 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在兒童教育領域關於同伴交往的相關研究中,多從兒童自然游戲群體賴以存在的時間、空間、人際間入手,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住房樣式的改變;二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少子化;三是家長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及成人功利心理驅使下對兒童的高控制;四是高科技導致的人-物關系(包括人-機關系)對人-人關系的替代。然而筆者通過人種志考察卻發現,這些被視為導致兒童自然游戲群體失落之因的社會事實,其實只是一個多級因果鏈中最靠近結果且因具體社會條件而異的一個環節,它們對兒童自然游戲群體失落這一現象並不具有決定性,或嚴格來講只是一種共變關系,而真正的"因"則是隱藏在這些現象之後的更為宏觀層次的社會事實。筆者采用控制比較的方法,進行了對同一群體的歷時態和不同群體的共時態比較(基於實地研究的描述性資料和體驗性資料):

  (一) 山村依舊,"人間"驟變--北方某一自然村落

  70 年代農業合作社時期,村莊裡十來戶人家的孩子一年四季在一起玩,大人在哪兒勞動,家家的小孩子就跟在周圍玩,上了學的孩子放學後或假期都要幫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其中最基本的一項就是每天傍晚負責到草場從放牧員那裡趕回自家家畜。這是每天全村大規模兒童游戲的高潮。冬季農閒時,各家大人串門,孩子們又湊到了一起。

  80年代初,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各家在自家的承包地裡勞動,來往越來越少了。大一些的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勞力,辍學率很高,孩子基本上都從事放牧活動。起初幾年,孩子們湊在一起合群放牧,後來畜群數量大,加上草場退化,大人叮囑小孩認真放養好自家畜群,不能貪圖一起玩而搞合群放牧。從80年代中期開始,基於放牧活動的兒童自然游戲群體很快消失了。上學的孩子放學後都立即回家。

  學齡兒童在學校裡的游戲交往也發生了變化:70年代,孩子普遍懂事,自由活動和課間都玩得非常好,沒有出現過安全方面的問題,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游戲以傳統游戲為主,常玩常新,玩具全是自制的,想跳繩自己拔草搓……現在孩子不會玩,不懂道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一樣,不時告狀,不時鬧出亂子,老師整天為安全操心,傳統的游戲現在基本都不玩了,玩不起來,他們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就喜歡胡整瞎鬧。

  雖然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並沒有改變,山野依舊,而且一般都是非獨生子女,游戲場所、住房分布、伙伴數量基本沒有改變,但基於生產勞動的交往實踐發生了變化( 如對公共資源的占有也引發了成人交往的疏離),兒童的自然游戲群體消失了,兒童的傳統游戲也隨之消失了,兒童在群體中的交往生活不和諧了。

  (二)"豪宅難比美鄰"--"長三角"某村規劃小區

  過去孩子們有空時經常在一起玩,那時家家都窮,居住條件差,但左鄰右捨就像一家人,都有來往。孩子們在一起捉魚摸蝦,小孩子游泳都是跟著大孩子學會的,大人沒時間管,孩子們在一起有玩不完的游戲。現在進行新村改造,家家的居住條件好了,但樓越來越高,門卻越來越緊,有些人家還養條惡狗。家裡裝璜得那麼好,也不高興別人來。新建的小區一切都秩序井然,但孩子們失去了玩耍的場地。每家只有一個寶貝孩子,出門一般都是出去轉轉或到小店買東西,基本都有一個或兩個大人陪著。孩子多在家裡玩,有很多的玩具。上學的孩子學習負擔很重,周末又要上各種學習班,很少有時間玩。即便玩也基本上都在家玩電玩(電腦游戲、智能化玩具)。以前的孩子整天野在外面,現在的孩子整天悶在家裡。"真沒勁"成了孩子的口頭禅。孩子一般不到外面玩,不安全,也沒什麼好玩的。小河和水塘好多都被填了蓋樓。以前人們在門前的小河洗菜淘米,現在河水髒得人都不想多看一眼,杉樹被砍掉了,沒法再蕩秋千了。樹林不見了,更別說去捕什麼蟬了……

  居住條件改善了,充滿感情交往的鄰裡關系消失了,人與自然" 睦鄰共存"的圖景被塗改了。住房樣式的改變、人際交往的變化、成人對兒童活動的限制、玩具種類的豐富和性

  能的變化、游戲場所的消失、自然環境的惡化等因素共同導致兒童自然游戲群體的消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寶寶吃水果技巧,新媽媽須知!

大家都知道,水果的營養豐富,生活中多吃水果能補充不少維生素,促進人體健康,這對嬰兒也同樣適用,但由於嬰兒寶寶處於比較嬌弱的時期,因此吃水果有一定的講究,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寶寶吃水果技巧,希望媽媽們能夠記住! 

孩子多笑笑 身心發育更健全

    你和孩子的心靈“有空”嗎?    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許多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們匆匆走在那條熟悉得閉著眼都能走回去的路上,邊走邊問孩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