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發燒”是“症”不是“病”,只要通過了解原因,小心面對、正確處理,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就醫步驟,就可以了!
發燒新定義
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6.5℃,小朋友的體溫通常會高出一些,但若超過37.5℃,我們就可以“懷疑”寶寶發燒了。
很多新生兒會被媽媽連同四肢包裹的密不通風,然後抱來醫院求診說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其實,穿太多是許多新手媽媽的通病,提醒媽媽們,給寶寶穿衣服的准則是,比大人少一件。
發燒定義
臨床上所指的體溫超過37.5℃就是“發燒”,通常是指“口溫”。因為可測量體溫的地方很多,所以分別定義如下:口溫37.5℃以上(含);耳溫37.5℃以上(含);腋溫37℃以上(含);背溫36.8℃以上(含);肛溫38℃以上(含)。
發燒原因
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原因可輕可重,如果沒有伴隨其他症狀,就可能只是體溫控制中樞失去平衡。但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有發燒以外症狀出現,就可能是疾病的前因,不可忽視。
10大可能原因
為了讓媽媽們不至於手忙腳亂,正確面對並處理寶寶發燒的問題,我們請楊健志醫師就新生兒科和一般兒科做門診統計,將寶寶發燒“最有可能的原因”做前10名排列,並標示其危險性。
1.感冒
不論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寶寶最常見的疾病。細菌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
症狀不一,發燒、食欲下降、腸胃不適、拉肚子、耳鼻喉等問題都有。
醫師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但若照顧不當,並發中耳炎、腦炎、腦膜炎等,就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5名)
2.耳鼻喉發炎
耳鼻喉的問題通常會有發炎現象,所以會有紅腫的產生,是一種病毒感染。
症狀多變,常見的有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紅腫(寶寶通常不願意進食)等。
醫師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加上多休息與多喝水,通常3~5天就可以痊愈。
該疾病容易並發中耳炎、耳突炎、肺炎等,也會有高燒39℃以上的危險。
危險指數:★★★(第7名)
3.玫瑰疹
因玫瑰疹病毒感染而得名。1歲前後的寶寶最容易得。
典型的症狀就是會莫名高燒(39℃以上),大約持續3~4天,然後起紅疹(此時燒會退去),紅疹通常會慢慢消失,不會留下任何疤痕,也沒有其他並發症,家長不必擔心。
危險指數:★★(第8名)
4.打預防針
因施打疫苗而有輕微發燒的寶寶很多,但會引起較明顯發燒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的疫苗後。
若有身體不適或感冒則不適合帶寶寶去打疫苗,以免症狀混淆。
72小時內是注射預防針發燒的觀察期,超過就不是因為疫苗而引起的發燒了,家長要另外做判斷。
危險指數:★(第9名)
![]() |
小兒支氣管哮喘的家庭護理
家庭護理:孩子一旦患病,除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家長還要注意做好以下護理工作: ①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注意適時通風換氣,但不要有對流風,避免使患兒再次受涼,加重病情。 ②臥床患兒要經常變換體位,必要時抬高床頭 |
![]() |
強迫症的自我心理療法
強迫症的自我治療在很多強迫症患者看來好像是不可能的,由於強迫症患者獨特的神經質,使得很多心理治療者對強迫症的治療感到非常頭疼。而如果把強迫症的自我治療運用到患者身上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當患者處於症狀氣的時候甚至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