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四種疾病之一,主要發生在6個有~3歲的嬰幼兒,是由於不同原因造成體內鐵元素的缺乏,使血紅蛋白減少所致的一種貧血,臨床具有小細胞低色素性,貯存鐵劑治療有效等特點。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反復誘發小兒感染,使病症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積極防治本病,是當前兒保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需要量高小兒由於長生發育快需鐵量增加,生長愈快需鐵量愈多,血容量隨體重的增加,正常嬰兒長到5個月的體重增加1倍,生後頭1年體重為初生3倍,未成熟兒可達5-6倍,每增加體重1公斤,體內需增加鐵質35-45mg,若初生血蛋白為19g/dl,呈4.5-5個月時降至11g/dl左右,此時僅動用儲存的鐵即可維持,勿需在食物中加鐵。因此缺鐵性貧血多發生在6月-3歲小兒。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合理的添加含鐵比較多的食品。年齡在6個月以前的小嬰兒若有明顯的缺鐵性貧血,一般不是由於飲食中缺鐵所致,必須尋找其他原因。
(二)體內貯鐵不足胎齡7個月以前的胎兒貯鐵很少,胎兒由母體獲得的鐵在妊娠後3個月最多。足月新生兒體內貯鐵約250-300mg,加之生理性溶血所釋放的鐵,足夠生後4個月生長發育之用。早產、雙胎、宮內失血(胎兒向母體或向另一攣生胎兒輸血),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生後過早結扎臍帶(可使新生兒少得70-100毫升臍血,相當於鐵元素40mg)以及母親妊娠患嚴重血的貧血等,均可使新生兒貯鐵減少。於生後3-4個月發生貧血。
(三)飲食攝入鐵不足從食物中獲得鐵不足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嬰幼兒飲食以母乳或牛乳為主,而乳類含鐵量極低,人乳含鐵0.15mg/dl,牛乳含鐵0.1mg/dl,羊乳更少,乳類中鐵吸收率為2-10%。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即易發生貧血。年長兒可因飲食習慣不良、拒食、偏食或營養供養較差而發生缺鐵性貧血。
(四)鐵的生長和消耗過多正常人體內儲存的鐵,為人體總鐵量的30%,如急性失血不超過全血量的1/3,雖不額外補充鐵劑,必能迅速恢復,不致發生貧血。嬰兒每天排洩鐵比成人多3倍,長期慢性失血時,如每失血4ml,約等於失鐵1,6mg,雖每天失血量不多,但鐵的消耗量已超過正常的一倍以上,即可造成貧血。常見的慢性失血如胃腸道的畸形,膈疝、息肉、鉤蟲病、鼻衄、血小板減少性紫斑、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等,均可導致鐵質缺乏。此外長期腹瀉、嘔吐、脂肪痢均可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小兒反復急慢性感染、食欲減退、胃腸道吸收不良均影響鐵質的吸收和消耗增多,造成缺鐵性貧血。
![]() |
讓寶寶吃飯不再難的妙招
1、准備美味新鮮的食物,這個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寶寶嘴巴挑剔,對味道很關注。為此,一定要給寶寶吃新鮮的食物。比如說粥,飯,湯,面。最多吃兩餐,不好吃的大人都吃不下,何況是寶寶呢。 2、食物要有花樣。不要天天只是 |
![]() |
頭都大了~~~怎樣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不必忌諱“敏感字眼” 心理學家建議,或許對孩子的身體所發出的第一個字眼,就已經是進行了一種教育。告訴孩子,他們的身體是上天所賜予的珍寶,陰莖與陰道同身體中的其他器官並沒有任何區別;無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