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緩型腦癱也被稱作為軟癱或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為腦癱的一種特殊類型,病理機制不清。表現為肌張力松弛,關節活動的幅度增加,扶坐時甚至不能維持體位,不能豎頸,腱反射正常或減弱,智能較差。此型的主要特點是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運動的能力低下,所以弛緩型腦癱患兒幾乎沒有維持姿勢的功能,這種患兒肌張力變化的幅度比較大,在沒有外界刺激時,患兒處於完全癱軟狀態;可是一旦受到突發的外來刺激,或者受某一因素的影響,患兒的肌張力就會立即迅速升高,出現肌張力的亢進,這時主要是以背部伸肌為主,呈角弓反張的狀態。
一般情況下,患兒對外界的反應較平淡。由於肌張力低下,抗重力能力的低下和維持某種姿勢能力的低下,患兒頭部、軀干的上抬及四肢的支撐均較困難,所以這類患兒多喜歡采取仰臥位。仰臥位時,他的上肢、下肢均處於外展、外旋的狀態,頭部偏向一側,看起來好像一只“青蛙”,俗稱“青蛙姿勢”。
當將患兒從仰臥位拉起或成坐位時,其頭部會無力地向後耷拉;在俯臥位時,由於肌張力過低,缺乏保護性的頭部側旋轉反應,易發生呼吸道堵塞、窒息的危險。這類患兒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呼吸困難。由於呼吸功能的障礙,患兒本身的呼吸運動比較淺,沒有力量,咳嗽也無力,容易發生呼吸道的堵塞,因此這一類患兒呼吸系統的疾病發病率比較高。由於肌張力低下,患兒易發生吸吮和吞咽運動的困難,出現進食困難。弛緩型腦癱通常只是一個暫時階段,一般僅見於嬰幼兒時期。
從新生兒開始,弛緩狀況可延續至2~3歲,如果給予足夠的刺激,他們的肌張力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升高。從弛緩型癱瘓到肌張力亢進,有時可能非常迅速,肌張力變化幅度也極大。大部分軟癱患兒最終將轉變為手足徐動型,另一小部分則轉變為痙攣型,個別的會轉變為共濟失調型。
![]() |
寶寶發燒不是病
也許您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會很詫異,發燒怎麼可能不是病呢?如果沒有生病的話,好好地怎麼會發燒?別著急,我們所說的“發燒不是病”,是指發燒本身並不是病,而是許多疾病的前兆和症狀表現,所以說, |
![]() |
從嬰兒飲食預防腸胃疾病
立春後注意養胃,寶寶輔食應少酸多甜,忌辛燥致過敏食物。 中醫養生學認為,立春時節之後,人的飲食應該“省酸增甘”,因此可多給寶寶吃一點甜味食物,如大棗、山藥、百合等。由於1-3歲嬰幼兒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