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飲食保健 >> 夏季寶寶哭鬧不安 或是積食惹的禍

夏季寶寶哭鬧不安 或是積食惹的禍

  食不好,睡不安。中醫專家說,寶寶出現如此的症狀是積食了,夏季寶寶特別容易食積,很多是家長勉強孩子進食引起的。其實,隨著節氣變化,人體的脾胃會自然調節,夏天少吃點,可以減輕胃腸負擔,只要孩子吃得不算太少,就是正常的。因為現在生活條件較好,家長出於對孩子的寵愛,會變著法子給孩子吃各種各樣高營養的食物,生怕孩子營養不全面,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會積食生熱;另外,以中國人的體質而言,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食物吃得過多,超過了人體的消化能力,會導致胃腸過滿,令消化系統長期處於過大的壓力之下,久而久之會傷元氣。

  小兒食積,中醫認為主要是由於過食油膩厚味的食品,聚積不化,氣滯不行所致,也稱為傷食、宿食。此病較多見於3歲前的嬰幼兒。若治療不當,積滯日久,遷延失治,脾胃功能嚴重損害,可導致營養及生長發育障礙而轉化為“疳症”。

  寶寶積食的幾個表現:

  1.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咬牙。所謂食不好,睡不安。

  2.寶寶大開的胃口又縮小了,食欲明顯不振。

  3.寶寶經常不明原因的哭鬧。

  4.寶寶常說自己說肚子漲,肚子疼。

  5.可以發現寶寶鼻梁兩側發青。舌苔白且厚。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症狀,那就是積食的表現了。

夏季寶寶哭鬧不安 或是"積食"惹的禍

  寶寶積食了,家長怎麼辦?

  當家長真正發現寶寶食滯的情況時,也不要慌張,切忌不要亂用藥,傷害寶寶健康,寶寶腸胃嬌弱,媽媽們可以選擇具有開胃消食功能的產品進行調節。而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們也不可大意,要幫助寶寶規律飲食,避免“積食”發生:

  1.適當控制進餐量,飲食先吃米湯、面湯之類,經6~12小時,再進食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

  2.家長要培養嬰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每餐定時、定量,避免“積食”發生。

  當發現寶寶腸胃出現了問題,媽媽們也不用慌張,應對小兒腸胃問題,可以采用飲食療法和按捏療法:

  按捏療法:

  a.讓患兒面孔朝下平臥。家長以兩手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兩側,隨捏隨按,由下而上,再從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b.揉中脘胸中與肚臍連線的二分之一處,即是中脘穴位。家長用手掌根旋轉按揉,每日兩次。

  c.摩湧泉足底心即是湧泉穴。家長以拇指壓按湧泉穴,旋轉按摩登30-50下,每日兩次。

  飲食療法:

  飲食上,在調理小兒食滯、腸胃濕熱方面,以下食材具有清熱解毒、開胃消滯、調理腸道的顯著作用:

  1.薏苡仁

  《本草綱目》謂薏仁“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對於小寶寶來說,薏苡仁是常用的中藥.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非常有利於寶寶較弱的腸胃吸收。

夏季寶寶哭鬧不安 或是"積食"惹的禍

  2.雞內金

  雞內金是指家雞的砂囊內壁,系消化器官,用於研磨食物,該品為傳統中藥之一,用於消化不良、遺精盜汗等症,效果極佳,故而以“金”命名。

  3.山藥

  山藥有健脾、除濕、補氣、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山藥含有可溶性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升高。

  4.白扁豆

  一種農作物,可曬干,炒後可食用。白扁豆味甘,性微溫,有健脾化濕,利尿消腫,清肝明目等功效。

  5.麥芽

  麥芽功主要具備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功能。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生麥芽健脾和胃通乳,用於脾虛食少。炒麥芽行氣消食回乳,用於食積不消。

  6.陳皮

  陳皮有三大類作用,一是導胸中寒邪,二破滯氣,三益脾胃。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氣。脾胃主運化水濕,故脾胃之氣行則能去濕、健脾、化痰,故又可以說,陳皮溫能養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

 

  精彩推薦   寶寶飲食|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預防接種| a群流腦疫苗不良反應   兒童用藥| 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吃一次   疾病治療| 發燒孩子的另類治療 用酒擦胸背   兒童急救| 小兒被嚇著了怎麼辦? 點擊查看更多兒科資訊精彩內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孩子的急性腎炎如何護理?

兒童急性腎炎的護理方案  1、休息:孩子患病後的前兩周應臥床休息,以減少並發症的發生;待水腫消退、血壓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可下床輕微活動或作戶外散步;病後2-3個月如病情恢復順利,尿化驗各項指標正常,可以上學,

小兒肺炎防治小提示有哪些

小兒肺炎是小兒常見疾病中對生命威脅最大的疾患之一,年齡越小,並發症越多,病情越重。特別是現在春夏之交,空氣濕度較大,病原體易傳播,肺炎發病率很高,更應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肺炎按病程分有:急性肺炎、遷延性肺炎、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