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飲食保健 >> 寶寶出牙期的飲食方法推薦

寶寶出牙期的飲食方法推薦

  當寶寶開始長牙時,爸媽可視寶寶的發育狀況,准備一些半固體食物給寶寶吃。添加固體食物,每次應只嘗試一種新的食物,並且由少量開始,食用3~4天後再逐漸增加量及濃度,添加順序為流質→半流質→半固體→固體。

  ★0顆牙

 

  這是寶寶將要萌牙的時期,寶寶大約在5個月大時,口水分泌特別多,牙龈很癢,什麼東西都要放到嘴裡咬,這是因為寶寶的第一顆乳牙快要長出來了。

  ☆攝食行為特征

  *開始移動下颚,舌頭推出反射消失,可以自行控制吸吮動作。

  *對牛奶以外的食物開始產生興趣。

  *眼睛會看著別人的食物,可能會伸手到別人的盤子裡。

  *6個月左右,除了吸吮外也開始會咬東西。

  ☆供食型態

  *給予牛奶以外的“液狀”食物。

  *並嘗試給予“糊狀”食物。

  ☆食物舉例

  一湯匙的麥粉加4~5湯匙的母乳、配方奶粉或開水,攪拌均勻,以嬰兒喂食湯匙或用洗干淨的手指,一次少量地喂食。

  *米、麥糊。

  *磨碎的香蕉、蘋果汁或梨子汁。

  ★2顆牙

  寶寶在6~10個月大時,長出了第一顆乳齒――下颌的一對乳中切齒,從此告別無齒行列喽。

  ☆攝食行為特征

  *用手指抓取任何他看得到的東西,同時把它放入口中。

  *會用手抓住湯匙,並開始模仿大人的咀嚼動作(但無法咬碎食物)。

  ☆供食型態

  *給予“泥狀”食物。

  *嘗試給予“半固體”食物。

  ☆食物舉例

  *蛋黃泥、馬鈴薯泥、胡蘿卜泥等。

  *稀飯、麥片粥等。

  ★4顆牙

  8~12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擁有4顆小牙牙了,他們正在練習使用新工具來切碎食物啦。

  ☆攝食行為特征

  *基本能用牙床熟練地咀嚼食物。

  *能用門牙切斷較長的軟質食物,比如香蕉。

  ☆供食型態

  *給予“半固體”食物。

  *嘗試更多味道的食物。

  ☆食物舉例

  *肉泥、肉末、蛋黃泥。

  *香蕉、冬瓜、西紅柿、嫩豆腐。

寶寶出牙期的飲食方法推薦

  ★6~8顆牙(聰明媽媽:磨牙棍可用蔬菜做成)

  9~13個月時寶寶上颌的側門牙萌出,到10~16個月時上颌的側門牙萌出。

  ☆攝食行為特征

  *開始適應固體食物。

  *唇、舌可任意移動,並能上下任意咀嚼。

  *腸胃消化機能也漸趨成熟。

  *可以自己拿奶瓶,也能握住湯匙來攪動食物,但無法將食物由湯匙送到嘴巴。

  ☆供食型態

  *給予半固體食物。

  *嘗試給予固體食物。

  ☆食物舉例

  *蒸全蛋。

  *剁碎的蔬菜。

  ★8~12顆牙(推薦: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行為)

  寶寶長出第一乳磨牙,大約是在13~19個月。擁有磨牙後,寶寶的咀嚼能力大大提高,更喜歡“有嚼頭”的食物了。

  ☆攝食行為特征

  *基本適應固體食物。

  *能初步自主進食,用勺子把食物送進嘴裡。雖然可能吃得到處都是,但是非常值得鼓勵。

  ☆供食型態

  *減少液體食物的攝取(但基本奶量應保證)

  *提供更多稍硬的固體食物。

  ☆食物舉例

  *軟飯、爛面、面片。

  *較粗的碎菜、小肉丸。

  ★12~20顆牙(請關注:不適合寶寶吃的24種食物)

  寶寶大約在16~23個月時開始長第二磨牙。等這四顆磨牙萌出,寶寶的二十顆乳牙就長齊,完成了乳齒列,就可以盡享天下美味啦。如果寶寶因為出牙而不願意吃東西、沒有胃口,則可以為寶寶准備一些清涼、柔軟的食物,如布丁、起司等。

  ☆攝食行為特征

  *可以自己吞咽食物。

  *進食技巧改進很多。

  ☆供食型態

  *固體食物大約可占其營養來源的50%。

  ☆食物舉例

  *面條、大豆、小塊蔬菜、餅干等。

  *一歲以後則可以漸漸地給寶寶吃一般的食物。

  長牙期最需要的營養素

  鈣:能保持健康的牙齒,出牙期的寶寶每天需要600~800毫克的鈣。

  磷:有助於生長發育,並促進牙龈和牙齒的健康。

  氟:有助於防止齲齒,有助於形成強壯的骨骼。

  鎂:使牙齒更加健康。

  維生素A:促進生長發育,保持牙齒和牙龈的健康。

  維生素B1:促進正常的食欲,幫助消化。

  維生素D:通過正確輔助鈣和磷促進骨骼和牙齒的強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研究發現子女肥胖與父母中同性一方關系最大

  子女肥

兒童用藥如何保安全?

專家說,造成兒童不安全用藥有兩大原因,一是家長缺乏用藥常識,存在用藥誤區,另一原因是兒童藥物缺乏。  孩子生病後,作為家長的您是否為藥品說明書上“兒童用量酌減”困惑過?是否為兒童用藥安全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