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暑期提防七大兒童安全“殺手”

暑期提防七大兒童安全“殺手”

  窒息、溺亡、墜樓……近期,接連發生的兒童安全事故讓人痛心不已,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兒童安全話題的再度聚焦和思考。進入暑期,又到了兒童安全事故高發期,孩子身邊還有多少“傷不起”的疏忽亟待填補?家長又該如何為孩子的安全保駕護航?

  1、道路交通傷害

  道路傷害存多種危險因素

  危險場所:公路、小區道路

  6月28日,湖南湘潭市一4歲的男童被粗心的父母遺忘車內長達6個多小時,等家人回過神時為時已晚。經初步調查,本次事故是由於天氣炎熱,車內溫度過高,導致孩子窒息死亡。

  除了這樣的特殊事例外,暑假期間更常見的是,不少孩子都會和父母乘車外出旅游或騎自行車、滑板車玩耍,幾個孩子之間還會比拼速度。市民曾女士告訴記者,家有一個5歲大的男孩,最近癡迷於兩輪自行車,“他騎得速度很快,我就算跑也跟不上。只能盡量讓他在人少的時候騎,怕他受傷,也怕他撞了別人。”

  預防措施:教會兒童遵守交規最重要

  炎炎夏日,暴曬在太陽下的汽車,車內就如同烤箱一般。如此高溫,兒童被困車內,其危險程度可見一斑。因為小兒的體溫調節能力遠不如成人,難以耐受高溫。監管人千萬不能將孩子獨立留在相對密閉悶熱的汽車內。高溫嚴重的情況下,會直接導致神經損害或致命。

  對於較大的孩子來說,家長要教會孩子在獨自被困車內時要向外界發出自救的信號,例如學會按汽車喇叭,學會打開汽車的雙閃警示燈,學會拍擊窗戶等措施,以便引起外界的注意。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車型在拔掉鑰匙鎖上車門後喇叭還能按響。

  如若孩子年齡偏小,尚不具備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該怎麼辦,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家長多用心,開車時時刻注意車後座的孩子,不要將孩子遺忘在車內,也千萬不能因手頭事務將孩子獨留車內。

  此外,家長還要培養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利用各種機會讓孩子認識和了解各種交通信號標志及交通安全常識,讓孩子從小樹立起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識。經常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在街道上、馬路上踢球、溜旱冰、追逐打鬧以及學騎自行車等。不要在停車場內玩耍,游戲時盡量遠離停靠的車輛,以免其突然啟動而造成傷害。

暑期提防七大兒童安全“殺手”

  2、溺水

  室內室外均存危險場所

  危險場所:游泳池、河邊、浴室

  夏天,孩子最樂此不疲的就是玩水了,與此相伴的是兒童溺水事件屢有發生。

  7月7日下午,松原市發生兒童溺水事件,5名到江中玩耍的男孩溺水。兩名溺水男孩掙扎了一會兒最終成功爬上岸,而另3名男孩溺亡。

  專家表示,暑期在農村,水井、水渠及池塘等是發生溺水的高危場所,在城市,游泳池、家中浴缸等蓄水容器同樣是兒童溺水的高危場所。

  記者在馬家堡附近一小區的游泳館發現,雖然游泳池配有救生員和淺水區,但水池四周的池壁側面十分尖銳,存在一定的危險。一些六七歲剛剛學會游泳的男孩,就站在池壁邊緣,往水裡跳,比試誰濺起的水花大。在這家游泳館裡記者還看到,家長基本都將孩子放在淺水區游玩,但不少家長卻離孩子較遠。同時,一些家長也沒有注意到水底比較濕滑,稍有不慎很容易導致孩子跌倒在水中。

  預防措施:不同年齡段預防重點有別

  對於各個年齡段孩子來說,由於他們的動作發展都不盡相同,因此溺水預防的重點也有所區別。

  對於剛上幼兒園的5歲以下孩子來說,喜歡蹦跳,但平衡能力還很弱,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放假時,孩子如果在浴缸、馬桶、水桶邊玩耍時,一定要有成人陪同。家裡要及時把浴缸、洗臉盆的水排空。

  對於5歲以上的孩子而言,家長也不要在浴池、水缸中存過多的水。給孩子洗澡時,家長盡量不要離開。家長可以准備泳圈和救生衣供孩子在泳池中練習;同時要遵守泳池的安全規定。游泳時,家長要保持和孩子一臂能及的安全距離。

  如果不幸遭遇溺水,在急救人員到來之前,應先采取急救措施,最初和最重要的搶救就是第一時間保持溺水者呼吸通暢,如果孩子還有意識、呼吸和心跳,可先進行控水(讓溺水者吐水)開放氣道,但控水時間不能太久,控水後醒不過來,要趕緊做心肺復蘇。如果孩子沒意識,呼吸、心跳也停止了,要趕緊先做心肺復蘇——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同時進行。

  控水最好的體位是膝頂法,家長單腿跪地,另一腿屈膝,把孩子放在膝蓋上,讓孩子腹部趴在屈膝的腿上面,然後一手扶住孩子的頭部使口朝下,拍打孩子的背部或用膝蓋點壓溺水者腹部,使水排出。

  人工呼吸能增加溺水孩子生存的幾率,先人工呼吸5次,然後胸外按壓30下,再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按2:30的比例進行,即按壓30次,人工呼吸兩次。此外,如果溺水者發生嘔吐,將其頭部偏向一側,用手指或布除去嘔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即使小孩成功蘇醒,也要送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水進入肺部引起肺炎等症狀。

  3、燒燙傷

  夏季衣衫單薄燒燙傷多發

  危險場所:廚房、餐廳、燒烤攤

  由於衣著單薄,皮膚暴露較多,加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較弱,動作協調性也比較差,一旦父母稍有疏忽,就很容易發生燒燙傷意外。

  7月6日,江蘇宿遷市中醫院燙傷科迎來了一位被燙傷的幼童,孩子只有兩歲多,已經構成深二度燙傷,孩子被燙傷是因為媽媽在兌水給孩子洗澡時忘加涼水。

  野外燒烤也是孩子們假期裡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在郊野公園他看見一個孩子差點被燒烤爐中的木炭燙傷。當時大人在燒烤,小孩子就自己玩。突然燒烤架倒了,炭火飛了出來,孩子趴在地上不停痛哭,手上都起了泡。原來,3個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小心蹭翻了燒烤爐,導致炭火濺出。

  預防措施:遠離危險源是預防關鍵

  對於“雙職工”家庭來說,白天只得讓孩子獨自在家,可是廚房、陽台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危險場所,燃氣灶、熱水壺、打火機等都會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讓孩子遠離熱水瓶和湯鍋,遠離火源。不要把熱的食物或開水放在孩子能

  觸及的地方,打火機不能放在孩子容易取到的地方。不使用天然氣時,要關掉總開關。

  其實燒燙傷的早期處理非常簡單有效,應該遵循“五步法”的原則。

  沖:受傷後立即以流動清水(自來水)沖洗,或將受傷部位浸泡於冷水中,快速降低皮膚表面溫度,能清潔創面,減輕損害和疼痛。

  脫:充分浸泡後,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時剪開(可暫時保留粘住的部分)。盡量避免將創面上水泡弄破。

  泡:持續20分鐘以上,可減輕疼痛、水腫,穩定情緒。燙傷面積大、年齡小或體弱者,不宜浸泡過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度,誘發休克或延誤治療。

  蓋:用干淨床單或布單覆蓋創面。不要任意自行塗抹外用藥物或民間偏方,以免引發創面感染。

  送:除非創面極小可以自行處理,受傷後都應送醫院做進一步治療。燒傷面積大、傷勢重者,應轉送至專科醫院治療。

  專家強調,創面切忌塗抹有顏色的外用藥物,如紅汞、紫藥水等,以免影響對創面的判斷;切忌塗抹牙膏、花生油、醬油、蝦油及民間“祖傳秘方”,以免加重創面感染和疼痛。

暑期提防七大兒童安全“殺手”

  4、寵物咬傷

  寵物“非常時期”需遠離兒童

  危險場所:家中、小區

  近年來,飼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兒童被寵物咬傷的病例也隨之增加。

  今年4月,一名家長抱著渾身是血的孩子到天津市口腔醫院就醫。孩子是被家中的寵物犬撲咬受傷的,共計12處傷口,頸部的抓傷很深且距離頸部主血管較近,十分危險。

  預防措施:禁止孩子做出危險動作

  專家表示,由於養“寵物”家庭常缺乏相關的教育培訓,如寵物的科學飼養、兒童與寵物的相處知識。因此,養寵物家庭應特別注意寵物在發情期、產崽期要遠離兒童。

  孩子和寵物一起玩耍時,家長一定要陪伴在旁,孩子做出危險的動作時,一定要制止,如果孩子無意中弄疼了寵物,寵物會下意識地作出攻擊行為,此時,家長要注意保護孩子。

  如果孩子被寵物抓傷或咬傷,應馬上將傷口殘留的血液擠出並用消毒劑清潔傷口,簡單包扎後,馬上帶孩子就醫,並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注射相應疫苗。

  5、誤吞異物

  誤吞物品五花八門

  危險場所:家中

  每年假期都是兒童消化道異物和氣管異物的高發期。孩子誤吞的東西可謂五花八門,其中消化道異物有發卡、硬幣、釘子和電池等,氣管異物有瓜子、花生、糖塊、黃豆、玩具小零件、骨頭、魚刺等。專家說,尖銳的異物可能刺破孩子消化道,造成穿孔,而電池一旦在消化道分解,腐蝕性液體可能會對消化道造成燒灼腐蝕,嚴重的可能造成消化道梗阻。

  4月5日凌晨,吳女士帶著6歲的兒子從蒼南趕到溫州就醫,卡在小孩食道處的硬幣被順利取出。

  預防措施:緊急情況可催吐

  專家表示,不要給孩子戴一些容易抓下來的飾物,如發卡、吊墜等;圖釘、釘子、縫衣針等尖銳物品要收好。換下來的電池要妥善存放,尤其是較小的紐扣電池,電動類的兒童玩具要注意其安全性,防止孩子將其中的電池拆出來並吞下。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誤吞異物帶來的傷害,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如果孩子誤服一些有毒藥品,情況緊急,來不及送醫院時,家長就必須迅速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孩子的舌根(咽後壁)催吐然後去醫院洗胃;誤服強酸、強鹼等腐蝕性很強的物品,不宜采用催吐法,可以讓孩子喝大量雞蛋清、牛奶等。此外,對已失去知覺或兼有抽搐的孩子,也不宜采用催吐法,應及時送醫院。

暑期提防七大兒童安全“殺手”

  6、跌落傷

  兒童需遠離危險環境

  危險場所:家中、游樂場、運動場

  7月5日,在湖南某小區,一名12歲的小男孩不慎從7樓客廳窗台墜落身亡。近期這樣的悲劇不止一起。6月23日,在長沙市雨花區某小區,一名獨自在家的5歲女童不慎從6樓墜落。6月28日,四川宜賓市一大人在飄窗打電話,懷裡抱著的一歲孩子不慎從16樓飄窗墜樓死亡。

  相對於這些極端的墜樓事件而言,日常生活中一些在游樂場所發生的墜落摔傷更為常見。記者在地鐵公益西橋出口附近的兒童游樂場看見,這裡有彈力的水床和蹦蹦床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項目之一。水床離地有40厘米,四周沒有防護圍欄,任由孩子們跳來跳去。蹦蹦床離地1.5米,雖設有防護圍欄,但是從一歲多的小孩子到六七歲的大孩子都在裡面跳著,往往是小個子的孩子還沒有站穩,就被大個孩子跳起的力量彈倒在地了。

  預防要點:養成“關窗即鎖”的習慣

  跌倒或墜落是導致兒童傷害發生和致殘的首要原因,其中1-4歲幼兒的跌落或摔倒大多發生在家裡。要預防從窗戶、屋頂、陽台的跌落傷害,家長需要在窗戶、屋頂和陽台安裝一定高度的護欄,欄桿間距小於9厘米;窗邊不放置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沙發等家具;安上窗鎖,養成“關窗即鎖”的習慣,將窗戶的開啟控制在安全范圍內。

  對於年齡較大、活動力較強的孩子來說,戶外活動時發生跌倒或摔倒的情況比家裡要多。家長應該教育兒童注意識別危險警示標志,遠離危險環境。教育孩子不要在樓梯上推拉玩耍,不要跳級或下沖。

  同時,那些提供兒童戶外運動場地的商家也要重視,戶外游樂設施要使用彈性橡膠、木板、樹皮或沙子做器械和地表材料。及時清除社區公共場所的安全隱患,如加強建設工地安全巡查、覆蓋孔洞、縫隙,清除突起物等,防止兒童墜落或絆倒。

  7、走失

  人員密集場所最易發生

  危險場所:商場、超市、農貿市場

  6月14日,長沙市民周先生夫婦報警,自己五個月大的孩子在廣場被一名陌生女子抱走。後經警方初步調查,孩子被一有精神病史的女子不慎抱走。辦案民警表示,雖然這並不是一起有預謀的拐騙案件,但也提醒家長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應看護好自己的孩子。

  預防措施:牢記家人和報警電話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牢記家人的聯系方式和報警電話。在空閒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多排練幾次。這樣一來,真的遇到了走失情況,孩子也不會慌張了。

  平時要告訴孩子,陌生人無論給什麼,都要堅定拒絕。也不要跟陌生人多言,更別把家裡的事情說出去。最重要的是,不管什麼情況發生,都不要跟著陌生人離開。如果有陌生人聲稱自己是孩子父母的親友,孩子也要一律拒絕,等到父母到來再走。

  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家長帶著他們外出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孩子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有的家長一看到熟人,就只顧聊天了,完全忘了有孩子這檔事,結果就導致孩子被拐賣或走失的發生。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在外出前,應當告知父母他的去處。同時,父母也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有GPS定位儀的物品。如果意外發生了,很方便就能找到孩子的位置。

  溫馨提醒:傷害發生後關注孩子心理變化

  作為家長,誰都不希望傷害事件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專家表示,父母在孩子遭受創傷後可以提供最及時、最直接的幫助。而且,對於不同的兒童、不同的狀況,家長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預方式。

  1.非常愛哭的。在遭遇傷害後孩子覺得難過是正常的,此時家長應允許孩子把悲傷表達出來,給他關注、陪伴他。幫助孩子說出感受:“發生了這麼可怕的事情,我想你很難過……”幫助孩子建立對未來的希望,聊聊以後想做的事情。

  2.不能忍受和家長分離。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孩子要控制家長,他只是害怕。此時家長應跟孩子在一起,避免分開。如果要短暫分開,讓他知道你愛他,這個暫時的分開和在災難中的分開是不一樣的。

  3.睡眠不好,不想睡覺或夜裡醒來驚叫。此時,家長應建立一個睡覺的程序,比如睡前講故事、抱孩子,每天按照這個程序進行。告訴孩子你好想和他在一起,讓他感到安全。

  4.發怒、暴躁不安。孩子在經歷創傷後會感到非常郁悶,需要用哭、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此時,家長應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發火,用愛去回應他的情緒。可以說:“現在的情況確實很糟,我們經歷了很多可怕的事情……所以你很生氣。”如果孩子發怒的頻率很高或很激烈,則需要給他一些限制。

  5.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大人擔心緊張的時候會踱來踱去,孩子則會跑、跳或忐忑不安。此時,家長應幫助孩子消除體內的緊張,教孩子做身體伸展、跑步、深呼吸。幫孩子認識到他的情緒,確信他是安全的。陪他打球、看書、畫畫等。

  6.不能做他以前會做的事情,說話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樣。當孩子有壓力或害怕時可能會暫時失去已經學到的能力。此時家長應避免批評,別勉強孩子。讓他有被了解、被愛和被支持的感覺,別過分注意他失去的能力。讓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他越感到安全就越能恢復失去的能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味精”影響兒童發育嗎?

為孩子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是做媽媽的一樁樂事。家庭烹饪中,很多人都習慣往菜肴裡添加少許味精增鮮,但也有的人說,孩子正在長身體,最好不要吃味精,以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那麼,這種觀點正確嗎?少年兒童吃味精好不好呢

等滲性脫水的原因機制和防治

水與鈉按其在正常血漿中的濃度成比例丟失時,可引起等滲性脫水(isotonicdehydration)。即使是不按比例丟失,但脫水後經過機體調節。血鈉濃度仍維持在130~145mmol/l,滲透壓仍保持在280~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