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父母該如何來引導孩子識字

父母該如何來引導孩子識字

  從生理學上講,人在兒童時期大腦發育速度最快,三歲左右兒童的大腦重達900-1000克左右,約相當於成年人腦重的2/3,七歲時腦重達1280克,相當於成人腦重的9/10。

  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記憶力特別強的時期。從心理學上講,幼齡兒童是愛動愛玩最活躍的時期,抓住這個特點讓孩子采取玩樂認識的形式,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特別高。

  識字最重要的結果不是孩子掌握多少漢字,重要的是在識字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那麼,該如何來引導孩子認識漢字呢?以下辦法,也許爸爸媽媽可以試試。

  1、看圖識字

  結合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短小故事,引導幼小兒童認識圖文中對應明顯的字,並根據圖畫的意思猜出文字。或者,找一些文字淺顯、圖畫含義清晰、結合幼兒生活的兒歌,幫助孩子了解畫面與文字的關系。孩子一旦掌握了這一方法,稍作努力就可以在閱讀中認識更多的常用字。

  2、利用游戲認字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只要家長肯動腦,游戲中隨時可以教孩子識字。比如孩子喜歡玩沙子和石頭,家長可以把沙子和石頭這幾個字寫成小卡片埋在沙堆裡讓孩子用小鏟子挖出來。孩子挖一個讓他認一個,孩子很容易就在興奮中把漢字記住了。

  3、利用幼兒故事教孩子識字

  孩子喜歡反復聽同一個故事,家長可以按照故事書的內容一字一句地講,直到孩子也能一字不差地講下來。然後,把著孩子的手,指著書上的字一遍遍地教,這樣孩子會領會一個字發一個音,不認識的字會根據自己已會講的故事猜出來。

  4、用漢字積木識字

  買一盒漢字積木,讓孩子擺成各種玩具如火車、小樓房等。而且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將某個漢字的偏旁拆開,和另外一個重新組合成一些新的漢字。孩子可以通過認一個字而連帶學會很多字,並在拼拆過程中激發創造性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

  5、利用順口溜識字

  順口溜的特點是語言簡短明朗,語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讀易記,適合幼兒的語言表達特點。利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孩子輕松快樂地記住那些筆畫繁多意義抽象的字。如“熱”字:左手拍了九下球,四滴汗珠往下流。

父母該如何來引導孩子識字

  6、拼詞造句識字

  幼兒認字往往是記憶方式的重現。一個字一個字地記,反映出來的就是單獨一個字的認讀,以詞匯、句子形式記憶的,反映出來的就是詞匯和句子,有著整體記憶的特征。

  如幼兒已會認讀整首兒歌,看似每個字都認識,但單獨抽取其中一字讓其認讀時,卻不認識了。根據這一特點,可以采用拼字念兒歌的游戲,幫助孩子理解口語與文字、詞與句的關系,鼓勵孩子創造性地組詞造句,拼出許多常用句。如“白——白色——白色的雲彩——白色的雲彩像座山”。

  有了理想的方法,還需要正確地實施。吸引孩子積極主動地認字,還應該遵循一些原則:

  漸進原則

  在開始學習階段不要急於求成,盲目追求識字量。應該以培養識字興趣、識字習慣為主要目標,然後逐漸加大識字量,盡快使孩子進入閱讀階段。鼓勵原則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做別人誇獎的事,贊美的語言會使他們的自信心倍增,鼓舞他們去獨立學習。

  游戲原則

  對孩子來說,與其說識字是一種腦力勞動,不如說是一種“記憶游戲”,只要采取孩子感興趣的方法,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識字任務。

  環境原則

  創設適宜的識字環境,即非書本環境和書本環境,讓幼兒經常處於漢字的環境中。通過兒歌識字、制作識字卡片、牆壁字掛圖、閱讀幼兒故事、讀大街小巷的廣告牌等途徑,讓幼兒經常反復地接觸漢字,通過耳濡目染的環境熏陶,讓孩子增加對漢字的親切感。

  多樣性原則

  孩子識字沒有固定的場景和模式,每位家長可以結合自己孩子自身的特點,靈活地選擇方法,培養孩子的識字興趣,使識字活動與游戲活動及家庭生活緊密結合,力爭取得最好的效果。

  及時復習原則

  孩子學過的字一定要及時復習,否則像熊瞎子掰玉米,掰一穗丟一穗,認識的字是不會有累積和增長的。為此,家長應經常和孩子一起復習學過的漢字,養成習慣後,自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秋季腹瀉勿服氟哌酸

小兒秋季腹瀉勿服氟哌酸  秋季是兒童腹瀉的高發季節,不少家長喜歡讓孩子服用氟哌酸消炎。專家指出,治療兒童腹瀉不宜使用氟哌酸。  動物實驗表明,氟哌酸可影響幼齡動物的軟骨生長,使骨骺線提前骨化。兒童在12~15歲

怎麼樣去判斷小兒患有尿路感染呢?

尿路感染簡稱尿感。尿路是指尿排出的通道,上有腎髒(包括腎盂、腎盞、腎實質),下有膀胱、尿道,中間由輸尿管相連。  由於小兒尿感很少局限於上述某一部位,有時難以分辨,所以常統稱為尿路感染。小兒以急性尿感為多見,其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