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是否有個調皮寶寶讓你頭疼不已?這樣的孩子一刻也不安生,亂跑、扔東西總是閒不住,這樣的寶寶在遇到危險時、和伙伴交往過程中乃至一些生活習慣都需要媽媽更多地管教,如何管好調皮寶寶?我們將分生活和交往兩方面為您支招。
一、孩子出現危險行為時的管教建議
生活中常有的危險狀況
1、喜歡爬高,桌子椅子都難逃“爬”網。
2、一到外面就橫沖直撞地亂跑,拉都拉不住。
3、情緒不佳就亂丟東西。
4、學大人切菜(玩刀子)、開煤氣。
危險狀況的管教之道
首先要探討的,是針對孩子做出會導致危險的動作時,父母的管教之道;因為它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所以如何讓孩子在做出危險行為時,既要讓孩子遠離危險,又要讓孩子記取教訓,是相當重要的。
1、有危及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可以責罵
當孩子做出危及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應該怎麼辦呢?幼兒園園長周麗珍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做適當的責罵;必要時,甚至可以稍作體罰,以讓孩子作為警惕。譬如說:許多孩子會有在無意中傷害小動物的經驗(傷害他人),這時就可以責罵以及做些適當的處罰,可以嚴厲地告訴他:“怎麼可以這樣子對待小狗,小狗也會很痛地。”或是打他的手心一下,再問他:“痛不痛?”面後接著告訴他:“你剛才那樣對待小狗,小狗也會很痛的。”相對地,若是孩子有情緒不好就亂丟東西的狀況,就可以告訴他:“假如東西丟到別人,別人會痛的。”甚至是擬人化地告訴孩子:“你把娃娃丟在地上,娃娃好痛、好難過喔!”以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了解“被傷害”的心情,定能逐改善狀況。
還有一種狀況較為棘手,即孩子生氣的自虐行為。周麗珍園長表示,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是由於在生活中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長期壓抑致;所以這時一方面要找尋、並消除出孩子生活中的“壓抑源”——它可能是家人、老師其他小朋友或是自己;另一方面則是要以“愛”來讓孩子漸漸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周園長並舉出一項實例:曾有位小朋友在生氣時便會有撞牆的行為,在經了解後發現,原來是他在家中經常受到不當的責罵(如:怎麼會生出你這種笨蛋,還哭!怎麼這麼不懂事……),造成了情緒受壓抑的緣故;當時一方面聯絡父母討論如何改善平日的不當用詞(消除壓抑源),另一方面當孩子做出撞牆行為時,選題先是用身體作為阻擋避免孩子受傷,而後會緊緊抱著他,告訴他:“有很多人愛你,假如你受傷了,很多人會傷心的;如果你不高興,應該要說出來,別人才會知道。(以愛說服他)”一段時間後,他的自虐行為就慢慢地消失了。
2、改變環境避免危險
還有一種危險狀況,是在罵與不罵之間頗有爭議的——就是當孩子的行為屬於一種正常成長的反應,如爬行、好奇等。專家表示,面對這樣的狀況時,父母不妨改變環境;也就是說,假如孩子喜歡拿東西如插頭,就買個安全插座改變環境,而假如孩子喜歡到廚房玩煤氣爐,家人們就應約法三章,養成隨手關煤氣及廚房的習慣,讓孩子沒有玩的機會。
喜歡攀爬是10-24個月的孩子應有的正常反應,讓這個階段的孩子有適當的爬行量,也有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因而禁止攀爬量,也有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因而禁止攀爬,實際上,是不恰當的。專家建議,不妨布置一個適於孩子攀爬的環境(如兒童房的地板加安全墊),讓孩子在其中能盡情地爬滾,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3、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
在孩子做出會導致危險的行為時,除了要立即地讓孩子遠離危險外,讓孩子能在經驗中記取教訓並進而建立危機意識也是父母必須要做的。舉例來說,當桌上有杯滾熱的水,而孩子即將伸手碰觸時,做父母的通常為避免孩子燙傷,一定會立刻將開水移開;但光是這樣的動作,實際上並不能讓孩子建立危機意識,下一次若沒有大人在旁,滾熱的水可能就淋上孩子了。周麗珍園長建議,此時不妨握著孩子的手去碰觸杯子(當然不到會燙傷孩子的程度),讓他明白大人制止他的原因是因為燙,而且以後杯子中的水還可能更燙;同理,若是孩子喜歡跑到浴室玩,也可以同樣的方法讓他認識熱水,幫助他建立經驗法則。
那麼假如孩子一到戶外就會橫沖直撞地亂跑時,做父母的應該如何處理呢?周麗珍建議,不妨先帶著孩子走到馬路旁,讓他親眼觀看來往穿梭的車潮,等回家後現以孩子的玩具車模擬車禍狀況,讓孩子明白馬路的危險;但記得模擬狀況時,與其告訴他這種狀況會導致殘廢,不如告訴他很痛很痛,因為“死亡”這個名詞對孩子來說太過抽象,而“很痛”一詞就較易讓孩子了解。
二、孩子生活習慣不佳時的管教建議
生活中常有的惡習狀況
1、吃飯時邊吃邊玩,一頓飯吃一個鐘頭。
2、喜歡靠得很近看電視,叫他退後又不聽。
3、不肯刷牙,每次都像世界大戰。
4、不喜歡穿鞋襪,常自己偷偷脫掉。
生活習慣的管教之道
孩子的生活習慣不好,做父母的可能每天都會瀕臨“抓狂”邊緣;但是要改變孩子的習慣,可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做到的,除了要有技巧,還必須要有耐心才好。
1、你做好身教了嗎
想要改變孩子的不好習慣,專家表示,首行要反省自己——真的都做到了嗎?例如說孩子吃飯不專心,就要先想想自己是否也有邊吃飯邊做其他事的習慣,孩子看電視靠得近,就應該反省家中是否有人也如此;總之,言教不如身教,假如大人做不到卻如此要求孩子,孩子的心中必然會無所適從;所以要孩子改善壞習慣,家長首先就要反省自己。
倘若成人的身教並沒有問題,以看電視為例,父母不妨直接將電視關上,用行動讓孩子明白“假如不保持安全距離,就不可以看電視”的原則;此時記得態度要溫和並堅決,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明白原則是不能輕易妥協的。
2、建立愉快的經驗
孩子改善壞習慣的第二法則,就是幫助建立愉快的經驗——也就是讓孩子能愉快地做;專家表示,只要孩子能有種“我正在做一件很快樂的事”的想法,就可以改變孩子的習慣。例如說假如孩子不喜歡穿鞋襪,就可以告訴他:“穿鞋鞋好可愛喔。”或是與其他小朋友做比較:“你看隔壁的小姐姐也喜歡穿鞋子,假如你不穿,小姐姐就拿去穿了。”而倘若孩子依舊不肯穿,則不必強迫就會拿去穿了。而倘若孩子依舊不肯穿,則不必強迫他穿,可以借著誇獎其他穿鞋的小朋友,再鼓勵孩子自己願意穿。
相對的道理若是用在餐桌上也一樣可以,以童話式的方法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件有趣的事,多變換些菜式保持新鮮感;別要求孩子“好好地吃”,重點應該是讓孩子“快樂地吃”才對。
3、不要吝於獎勵
當孩子雖然有些壞習慣,但在父母要求時還是願意配合的話,這時父母就應該給予鼓勵。例如說孩子平常雖然會貼在電視機前看電視。但若有自動保持安全距離時,父母就應該表示“好聰明,知道看電視要保持安全距離。”以增加他的自信,並且要守重復;如此孩子自然會朝著“做正確的事”的方向進行。
不喜歡刷牙的孩子,則可以借由獎勵來鼓勵孩子,它可以是幫孩子說一則故事,第二天上公園玩,或是全家的人掌聲等等,以建立孩子產生“我正在做一件很棒、很不簡單的事”的感覺。
![]() |
寶寶聽力發育 4種不良情況要留意
一、寶寶聽力發育規律 對於發育中的寶寶,家長還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寶寶聽力發育。 (1)0~3個月 剛出生的寶寶,中耳裡還有羊水殘留,幾天後才能被完全吸收,此時寶寶並不能聽到微弱的聲音,但能聽到較大的 |
![]() |
嬰兒便秘 飲食調理指南
牛乳喂養兒發生便秘時,應檢查一下飲食中牛乳或奶粉的量是否過多,乳汁是否過濃,並予以適當調整,可在100毫升牛乳中加糖8克。一、二個月的嬰兒,可喂些果汁,蜂蜜水或魚肝油。四、五個月的嬰兒,可加喂奶糕和水果碎塊,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