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小寶寶的獨立性越早培養越好

小寶寶的獨立性越早培養越好

  現代科學成就所得出的發現和理論都不足以解釋生命的奇跡,但是這些科學成就的每一個成果都加深了人們對生命的了解。所有想通過教育對孩子提供幫助的人都應該像研究其他生物一樣研究兒童的成長過程。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存在一種力量,它的目的並不是生存,而是和諧。這便是兒童的創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它們的存在還有另一種目的——創造和諧,為整個生物群體服務。

  兒童的童年時代肩負了兩個責任,一個是潛能的發揮,一個是成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應該引導兒童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兒童獨立的標志

  世界對兒童來說具有豐富的感官刺激,他們幾乎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征服世界”的心理,這也是兒童出生後第一階段的標志。他們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強烈的要求,因為這個世界對兒童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實際上,如果沒有過於強烈的外界干擾,那麼兒童從剛剛出生的時候便已開始了獨立的進程。他們會在自然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克服成長道路上的困難。仿佛兒童的體內蘊含著一種力量,讓他們能夠有目的地行動起來似的。在沒有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兒童會產生一種“生命的愉悅”,促使他們能夠充滿活力、快樂地成長。

  孩子與母體的子宮脫離,便開始了獨立前行的第一步,隨後便被賦予了面對世界,學習以及吸收各種知識的願望。他們首先啟動的是感覺器官的功能。

  我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可以簡單的分辨出某一種聲音,幼兒階段的時候,我們只可以聽到一種混合的聲音。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才能分辨出不同聲音之間的差別。兒童通過感覺器官記錄外界的刺激,然後形成自己的個性。同時,這也是一個正常兒童的心理發展形態,即吸收所有東西,然後一一甄別。

  當一個嬰兒成長到6個月的時候,他的胃部開始分泌胃酸,幫助其進行消化。這個時候,嬰兒進入斷乳時期,或者至少可以吃一些母乳混合的食物了。此時孩子已經達到了一種非常獨立的高度,因為此前他一直依賴母乳,無法消化其他食物。再後來,兒童開始長牙,身體按照一定的規律自主成長,即便完全脫離母乳,他也可以生存下去了。

  1歲左右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時期,一切獨立活動也幾乎是從這時開始頻繁起來的。兒童的第一次發音,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裡程碑。此後,兒童慢慢地學會了用完整的詞匯和句子表達自己的思想,成人也不必絞盡腦汁地揣測他們的需求了。通過語言和他人交流是兒童獨立進程上的一個重要步驟。令人驚奇的一點是,兒童似乎在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同時,也具備了聽懂語言的能力。

  1歲之後,兒童學會了走路,這讓他們擺脫了很多束縛和不便。這個時候,無論成人是否希望兒童可以獨立都不重要了,因為學會走路之後,兒童的自由獨立已經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狀態,這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結果。這是自然的功勞,它賦予了兒童獨立的能力,幫助他們獲得了自由。

  走路是兒童真正走向獨立的標志。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還因為它是在兒童出生後一年完成的內容,是與感官認識,以及語言學習同時進行的。學會走路對一個兒童來說非常重要,所有的哺乳動物當中,只有人必須經歷學會走路的過程。

  人類出生的時候什麼也不能干,必須經過漫長的時間來培養和喚醒一些能力。走路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僅靠兩條腿站立和行走就需要由幾個部分組成非常復雜的神經結果,它們存在於小腦之中。兒童的小腦會在6個月大的時候飛速成長,1歲之後成長速度會放慢,5歲之前,兒童的小腦會一直處於成長狀態。

  走路的學習過程十分有趣,6個月的兒童可以坐起來,9個月的兒童可以爬行或翻滾,10個月的兒童可以勉強站立,1歲的時候,兒童就能夠走路了,等到15個月大的時候,他就可以穩穩地站在那裡。成人必須了解這樣的成長過程,不應過早地教孩子走路,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或麻煩。比如,教一個9個月大的兒童走路十分不切實際。首先,孩子雙腿的骨質比較軟,還沒有硬化,沒辦法承受身體的重量,一旦摔倒了,很有可能傷害大腦。另外,走路取決於身體方面的協調發展,必須保證一些相關的器官已經成熟。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為了提醒成人,違反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是有百害無一利的事情,孩子的成長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遵守自然法則。

小寶寶的獨立性越早培養越好

  當然,成人想要延後兒童走路也是不現實的,因為人類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在成熟之後,都會很快發揮它的作用,也就是通過環境的刺激,來積累某種經驗。如果雙腿沒有經歷走路、跑跳、站立、拐彎等經驗,它就是發育不正常的器官。換句話而言,兒童必須吸收環境中的經驗才能完全發展。蒙台梭利將這種經驗稱之為“工作”。

  兒童學會說話之後,就開始一刻不停地說起來,當他們學會走路之後,也開始調皮地跑來跑去。也正是通過獲得這樣的能力,他們才提高了自己的獨立性。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兒童只有在自由地使用這些能力的情況下,才可以獨立地發展。

  走出第一步之後,兒童接下來就可以獲得更深、更高層次的體驗了。他們開始根據自己的意願做事,自由選擇、自己穿衣,試圖去嘗試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這些並不是成人要求他們去做的。這一切是因為在擺脫了對成人的依靠之後,兒童開始渴望精神上的獨立——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取經驗。此時,兒童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自然界當中,任何一種生物都在獨自發揮自己的作用,兒童也在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兒童想要達到獨立的程度,就必須經歷一系列的活動,因為獨立並非一個靜止的狀態,是一個不斷征服和吸收經驗的過程。

  當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出現一些自我概念。比如,“給我”、“我要”、“我會”、“我來”等自我獨立意向。這時,兒童的獨立活動需要得到成人的滿足和支持,因為他們正在建立一種自我肯定情感,如果未能得到支持就會產生退縮的行為。

  包括學習在內的許多活動,對兒童來說都是新鮮而有趣的。“厭學症”的產生是由於成人喜歡發布“簡單的命令”,使孩子對勞動和學習產生對立情緒和厭惡心理。

  成就顯著的人和沒有什麼成就的人相比較,智力方面並不是最主要的差異,而是在於個性品質的不同。成就卓越的人往往具有堅強的毅力、獨立的性格,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由此可見,兒童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成材是非常重要的。

  當兒童2~3歲的時候,語言和行動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動不動就眼睛瞅著別處,把成人的手甩開。他們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喜歡對成人的命令進行反抗,常常說“不”。但是,兒童的一些獨立活動和想法會受到成人的阻撓,原因是他們所做的事情不能達到成人的滿意。

  比如,由於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和跑的時候容易跌倒,自己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這時候,成人會很頭疼,他們將孩子固執己見而又沒有達到好結果的行為稱為“不聽話”、“犟”等。

  除此之外,兒童開始喜歡和父母之外的人交往,尤其是對伙伴的渴望很強烈。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喜歡與鄰居家的小孩子玩耍。當成人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理由限制他們的交往行為時,兒童會抱怨“沒人陪我玩,沒勁”等。

  這個時候,兒童對自己掌握了一點,但並不是特別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他們喜歡反復練習,或許是反復擺弄一件玩具,或許是反復進行一件看似枯燥的游戲。

  前面已經提到了,1~3歲的年齡段,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階段。此時,每一個孩子,都在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兒童獨立性的形成,同樣需要成人提供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

  當兒童開始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時,成人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讓兒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飯,自己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如果錯過這個好時機,兒童一旦對周圍的人或環境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以後改正就難了。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歐美國家的父母們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他們推崇“個人奮斗”,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兒童從一出生開始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兒童剛剛學走路,摔倒了,成人讓他自己爬起來。

  中國家庭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很難不去對孩子過度地珍愛,於是就產生了過度保護和限制兒童自由的問題。成人為了將危險降低為零,很少給1歲內的兒童提供練習坐、爬、站立、行走的機會。孩子醒了,要麼抱在懷裡,要麼讓他躺在床上,要麼或坐或站在帶圍欄的小床裡……這種做法已經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心理發展。成人如果真的想愛護孩子,而不是害孩子,就應該多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特點,不要壓抑兒童獨立性活動意向,解放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為他們形成良好個性打好基礎。

  成人在與兒童交流的同時也應該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方式。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尊重。當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不要逼迫他,向孩子交代工作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而當眾斥責孩子更是教育的大忌,例如“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窩囊廢”等用語,都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成人應該明白,尊重並不是嬌慣和溺愛,而是平等對待。

  心理學家認為,“民主型”教養方式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成人不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事實證明: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兒童便秘不可小看

據統計,我國城市兒童便秘者占19。8%,大約每5個孩子中有一個被便秘折磨,兒童便秘的原因除器質性原因(如巨結腸、腸息肉)之外,主要是:  (l)忽視便意,有些小兒貪玩,不及時去排便,久而久之,便意會受到抑制,糞

兒童便秘及時治療有8招

1.每日定時如廁訓練。斯旺森博士表示,讓孩子在馬桶上坐10~15分鐘,每天一到兩次,幫助孩子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2.查看孩子大便。正常大便應該類似花生醬,柔軟成形,每天或隔天排便一次。如果發現孩子大便過硬或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