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接納情緒是順暢溝通的前提

接納情緒是順暢溝通的前提

  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父母喜歡喋喋不休地給孩子講道理,語重心長,苦口婆心,但孩子卻沒有聽進去,依然我行我素,為此,家長滿腹委屈,“孩子怎麼就是不理解我們做父母的苦心呢”。這種無效不足為奇,因為父母沒有關注到孩子此時此刻的情緒,並適當地處理這個情緒,而只是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孩子。孩子的心裡塞滿了情緒,他哪有空間和精力去思考父母的正確性和適用性呢?他完全卡在自己的情緒裡了,如果父母繼續滔滔不絕地唠叨,孩子可就要發作了。

接納情緒是順暢溝通的前提

  一朵被踩扁的野花……

  4歲的小帥,在外面玩的時候,摘了一朵綠豆大的藍色野花。他非常珍惜,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拿回家送給媽媽。“媽媽,這寶貝送給你當禮物,我在小區摘的,很漂亮。”小帥很自豪地親手將花交給媽媽,母子倆將花放在地上,趴著仔細端詳。一會兒,小帥說口渴了,媽媽走開去拿水。正在這時,不知情的奶奶走過來,一腳踩在小花上,泛著藍光的小花頓時被踩扁在地上。小帥見狀,“哇哇”大哭起來。奶奶聞聲扭頭一看,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急忙說:“奶奶沒看見,沒看見,出去再摘一朵吧……”奶奶說著就回到房間忙她的事了。小帥不僅哭,還說:“壞奶奶,壞奶奶……”坐在一邊的爸爸聽小帥這麼說,急忙走過來教育孩子:“怎麼能這麼說呢,奶奶天天給你做飯,給你洗衣服,對你這麼好,怎麼是壞奶奶……奶奶跟你說了,剛才她沒看見,不小心踩了花,她又不是故意的……就這麼一朵小花,外面到處都能摘到,再去摘一朵就是了,別哭了……”正在爸爸展開長篇教育的時候,媽媽端著水走過來。媽媽抱起趴在地上哭的小帥,一手撫摸他的後背,一邊把他抱進懷裡,坐到沙發上。“小帥,看見花被踩扁了你很傷心是嗎?”小帥邊哭邊點頭。媽媽繼續說:“這是你送給媽媽的禮物,是你的寶貝,寶貝被不小心踩扁了你有點生氣對吧,是的,寶貝被踩壞了大家都會傷心的……雖然小花被踩壞了,但是媽媽心裡已經收到你的禮物了,媽媽謝謝你……”隨著媽媽的撫摸和理解,小帥的哭聲漸漸停下來。接著媽媽建議:“這麼漂亮的小花你是從哪裡摘到的,還能不能摘到呢?”“在小區的草地上,那裡還有很多,我再去給你摘一朵。”“謝謝小帥!”“還有哦,寶貝,剛才奶奶沒看見地上這朵小花,踩到它對奶奶和你來說都是一個意外,生活中就是會有這樣的意外哦,碰到這樣讓你不開心的意外,我們會傷心,但是我們要學會接受這樣意外,而不是去指責別人,你說是嗎?”“嗯……”小帥若有所思,稍沉默了一會兒說:“我要再去摘一朵花。”

  這樣的事情,估計是很多家庭的常見戲碼。因為一件小事,孩子情緒發作,大人有的急著給建議,希望解決事情;有的急著進行高大上的教育,希望制止孩子的非理性行為;有的甚至急著嚇唬孩子,希望孩子停止發作。但這種處理方式的結果是,孩子照樣發作,就像什麼都沒聽見似的。為什麼?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被關注到,甚至還被否認。他整個人被情緒籠罩著,哪有空間來進行理性思考,哪能聽進這些諄諄教誨。這就是為什麼媽媽的一番話讓小帥慢慢停下了哭鬧,轉而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並且還接受了“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意外”這樣的道理。也許,這樣的道理小帥暫時不會懂,但這會在他腦海裡留下印記,隨著經驗的積累,他自然會懂得。

  情緒是首先要被關注的

  就如上面小帥的例子裡,當一個孩子遇到某件事的時候,往往會涉及到情緒、行為、認知三個方面的反應,比如,他看到花被踩扁之後,他的情緒是生氣、傷心,行為是大哭並指責奶奶,認知是“奶奶是‘壞奶奶’”。爸爸的處理方式是主要針對行為和認知的,他說奶奶天天幫你做很多事,不是壞奶奶,奶奶是不小心踩到花的,花可以再去摘一朵,別哭了等等,都是在跟他講道理。這些話貌似非常“真理”,但是無效。在情緒、行為和認知這三個方面,首先需要被關注的是情緒。情緒平靜了之後,有的是時間來講道理,找方法。

  可是關注情緒,是父母們最欠缺的一個能力。且別說關注孩子的情緒,就是關注自己的情緒都非常難,出口就是一堆道理。我們很少聽到大人這麼說:“聽了他的話,我真非常生氣,胸中一股氣頓時湧上來。”反之往往是這麼說:“他怎麼可以這麼說呢,太不講理了,還有沒有德性啊。”後面這句話裡也透露著生氣和不滿,但說話者的焦點是關注對方的錯誤。同樣,看到孩子產生某種情緒,大人也很難去關注,往往是滔滔不絕地講道理。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首先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入手,只有自己擁有了敏銳的覺察力,才能迅速捕捉到孩子的情緒。

  忽視情緒的後果需引起重視

  情緒是一個人在經歷事情時的真正感受,孩子的基本情緒如生氣、害怕、傷心等感受都是當下直接的反應,是天然而且真實的。情緒也是走進內心的通道,外人可以借由一個人的情緒了解他的內心,一個人也可以借由情緒覺察自己的內心。

  也許是由於文化等多種因素,父母們往往最不能接受負面情緒,甚至是最著急地去否定負面情緒,仿佛那是洪水猛獸一般。比如孩子哭了就會說“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停住,不許哭,哭是弱者的表現”;孩子發怒大叫了,就會說“你再叫你再叫,再叫我打你”;孩子生氣了悶聲不響,就會說“悶著啥也不說,誰知道你要干啥”;甚至當孩子不耐煩“哎呀哎呀”叫喚的時候,還會諷刺說“‘哎呀哎呀’這麼動聽啊,這有什麼用,要學會忍耐”;當孩子害怕的時候,父母會說“不要怕,不要當膽小鬼,這樣會讓人瞧不起”。總之父母的創造力總是在堵住和否定孩子的情緒方面發揮得爐火純青。

  但實際效果告訴大家,情緒是不能被堵住,也不會因為否定而消失的。這些壓抑孩子自然情緒流露的斥責,會讓孩子的情緒系統混淆扭曲,失去質樸真實的情緒感受。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父母根本不懂自己,父母會覺得孩子太難懂。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極有可能不會告訴父母自己的心裡話,最終導致雙方溝通不暢。

  對待情緒,唯一的辦法是接納

  對於情緒唯一的處理方法就是接納。接納不是贊同,而是關注到、意識到、覺察到對方的情緒,從而使自己有一個更寬的視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避免主觀、偏見的產生。

  那麼怎麼表達自己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呢?首先,心裡要接受孩子的正常反應,比如在生氣的時候可以大聲說話,害怕的時候可以躲避,傷心了時候可以哭泣。然後以平靜的心情面對孩子的情緒,專注於辨識孩子的情緒,並且努力用適當的語言表達關心和了解,例如“我知道你對這件事情感到很生氣”,“他這樣的處理讓你覺得很委屈”,“原來是這麼回事,難怪你會這麼傷心”等等。父母能夠正確辨識孩子的情緒,並且表達了解與關懷,會讓孩子覺得溫暖,情緒自然會轉化,思考也會恢復理性。長此以往,親子關系會更加親近,孩子遇到困難也會更加願意和父母分享或商量。

接納情緒是順暢溝通的前提

  情緒被接納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因為人都喜歡像自己的人,所以便喜歡理解自己的人,能和自己感受一樣的人。因而孩子往往對能夠接納他情緒的家長或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並願意與他們溝通,也願意與他們配合,聽他們的話。就是說,接納了孩子情緒,孩子就會信任你,喜歡你,並向你敞開心扉,只有這樣你才能有效地和他做進一步的溝通,才有利於深入解決問題。

  父母在孩子有情緒時,幫助他們清晰地表述出來,也有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孩子在1歲左右便會出現情緒分化,但還不具備清晰辨別能力,父母要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並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學會表達自己情緒感受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一類二類疫苗同等重要 體弱嬰幼兒首選接種聯合疫苗

在近日舉行的疫苗知識普及科普講座中,廣州市白雲區婦幼保健院兒保科主任邵小飛指出,打不打疫苗,打什麼疫苗,作為媽媽一定不能盲目跟風,首先要自己了解清楚疫苗的相關知識。而在面對種類繁多的疫苗時,一定記住只有結合自己

寶寶偏食怎麼辦?對付孩子偏食的4大妙招

一、以身作則:  寶寶的飲食習慣受父母影響很大,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在寶寶面前議論什麼菜好吃、什麼菜不好吃,自己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不要讓父母的飲食嗜好影響到寶寶。為了寶寶的健康,父母應當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不能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