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說:“不用怕,中等叛逆的學生更容易成功”
周末下午,七中嘉祥外國語實驗學校會議廳內,聚集了近500位師生和家長,他們是自願來聽這節名叫《心靈花園——中學生的情感世界》的課的。家長張晨表示,平日不懂娃娃的心,放棄了休假也來聽。
講課的老師是華中師范大學心理系著名教授左斌。
“中等叛逆不是壞事”
大學教授一到中學校園,首先“數落”的就是家長們。
“第一,孩子青春期有叛逆跡象,並不一定是壞事。第二,切忌不要太溺愛他們。”研究心理學20余年的左斌告訴家長和孩子,如果將處於青春期學生的叛逆程度分為非常、中等和不叛逆,中等叛逆的學生在將來走上社會後會更成功。
“青春期是學生開始接觸社會、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開始,叛逆很正常。如果你的孩子有點中等叛逆,表示學生既有自己的想法,同時又有一定的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和非常叛逆的學生(缺乏控制力)以及不叛逆的學生(缺乏自己想法)比較,前者更易成功。
左斌還勸告家長們,現在的獨生子女很被溺愛,如果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孩子一哭鬧家長立刻去哄並實現他的願望,孩子將來長大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他說:“容易成功的人的特性之一是,滿足延遲。”
“EQ決定會否升遷”
左教授現場為200余名學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EQ試卷測試,讓每個同學根據測試為自己打分。然後對每個分值區間的特點進行詳解。“在同學面前,你會表現出沮喪嗎?”“父母給多少時間給你自己支配”“父母對你的戀愛態度”等各類問題,主要測試學生的“情商”。
左教授認為,學生如果EQ較高,會玩會處理人際關系,在學習方面也不會太讓人頭痛,“IQ決定你是否會被好學校錄取,但EQ決定了你是否會升遷。現在不少家長只注重IQ,一謂讓孩子撲在書本上,並非好事。”
他建議,家長和孩子多說話,但不是你說孩子閉嘴,而是不論孩子對錯,聽他說完你再判斷。“現在孩子叛逆,很大問題是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對,常常在孩子面前側面表現出‘你不學好就是我的負擔’,這很容易讓他感覺內疚,打壓了想象力。家長應該多贊美,表現出‘積極情感’”。
家長應和孩子一起戀愛
聽講座的學生多就讀高一,正處於青春期,有很多關於成人社會的疑惑和自己的想法,特別是戀愛,讓不少家長頭痛。
左斌的解析很新穎,他私下對有疑問的家長說:“你應該和孩子一起戀愛。”家長甚為不解,原來他的意思是:在了解孩子情況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早戀”,幫他分析是否該繼續,如果同學很優秀,可以支持他們做朋友。切忌不要說“你以為你的事情我不知道”,盯梢他的行程,很容易釀成大錯。
有學生提問“如何疏導情緒”。專家建議:出聲和出汗都是好方法,或者在適當時直接與沖突當事人談談,或者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大哭、叫喊和唱歌,還有就是體育運動了。
![]() |
疫苗接種須避五大誤區!
誤區一:“孩子只要接種國家規定的計劃免疫內疫苗就足夠了,其他疫苗沒必要接種” 陳坤說,預防接種是醫學界公認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為安全、經濟、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建議有條件的家長在計劃免 |
![]() |
心理偏盲帶來負面影響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心理專家羅學榮表示,這是最典型的“心理偏盲”現象。人們喜歡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地記憶和評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控制“心理偏盲”帶來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