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闖禍的原因

0-1歲的孩子:這時期的幼兒正值口欲期,喜歡把不該放的東西塞到嘴巴裡。這樣的行為並非是故意的,家長可用行為改變方式來約束與制止之,越小的幼兒情況越容易控制。同時,對於0~1歲的孩子來說,他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是有限的。當爸爸媽媽看見孩子做的"好事",變得很生氣時,對於那些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其實並沒有聽懂爸爸媽媽說的話,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生氣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當然他們就不會認錯了。例如,孩子把爸爸的設計圖紙當做自己的圖畫紙,畫得一團糟,爸爸十分生氣,大聲斥責孩子。可是孩子並不理解設計圖紙和圖畫紙的區別,自然就不會明白在設計圖紙上畫畫是不對的。
1-3歲的孩子:1歲以上的小孩喜歡四處探索,在跑來跑去時,常會把東西打翻、弄髒,犯下許多無心之過。家長應多體諒孩子,不要因噎廢食,限制孩子的行動,應給予其犯錯的機會,待其犯錯後再進行機會教育即可。兩三歲的孩子,容易為了搶東西而打人。但他們攻擊的原因多數在於搶奪東西的過程中遭受阻擋,兩個孩子也經常會因為這個原因打架。但當孩子因打架遭到父母斥責並要求認錯的時候,常常會表現得"不屈服"。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已有了自主判斷能力,他們時常會認為這並不全是他們的錯。再者,由於成人並沒有看見孩子的行為過程,所以孩子犯錯的原因有時並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樣。比如說,兩個孩子打起來了,父母看見的話會立刻制止。可能父母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別的孩子道歉。可是,有時先動手打人的卻是對方那個孩子。那麼,要自己的孩子先認錯,他就會很不服氣,不肯認錯。即使孩子知道打架是錯的,他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先動手的人先道歉才對。
3-4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犯錯的概率大大增加。這是因為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會變得更喜歡探索周圍的事物,也許他們並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做就是在犯錯誤。一旦等爸爸媽媽發現是孩子把東西藏起來了或弄壞了,害得自己著急萬分時,就會首先要孩子認錯。
接下來,就來看看如何批評闖禍的孩子吧。
孩子闖禍如何批評
2歲以下,不主張直接批評。桌上一杯溫開水,被寶寶一不小心碰到了,這時候,任何形式的批評和緊張,例如“怎麼這麼不小心?”、“燙到沒?”都是不適合的。最好的做法時,把孩子抱開,收拾好桌面,父母提供一個安全環境,為孩子的不小心犯錯負責。

3-5歲,直接告訴孩子結果。讓孩子自己體會行為的後果,分兩種情況,一是像打碎杯子之類的小事,你可以告訴他,“看,杯子碎了。”而另外一種情況是人際之間的糾紛,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告訴他,“被打是會痛的。”對三到五歲的孩子,批評時最好不要加上正確或錯誤的評價,讓孩子給自己打上“我很壞”、“我就是不會做事”的標簽。
6歲到小學期間,適當懲罰。6歲後的孩子犯錯時,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約定規則。比如,孩子上同學家玩,你跟他約定好,“6點回來吃飯,如果沒回來,星期六就不可以出去了。”如果孩子一個沒忍住貪玩回來晚了,告訴他事先說好的懲罰,“好吧,這個星期六不出去了。”不要沒講好任何規則,事後就直接懲罰孩子。
孩子闖禍後,家長要保持理智來批評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