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朋友婚禮,給小朋友們准備了很多禮物:可是萌萌看上了另一個小朋友的小熊玩具,雖然她自己已經得到了一個比她還高的大白兔。但是萌萌就是不喜歡,就是想要那個小熊。還好那個孩子有8歲了,在他媽媽的勸說下,和小妹妹換了禮物,才皆大歡喜。

媽媽也會跟萌萌的爸爸說,“萌萌現在長大了些,也好像自私了些。她怎麼到哪裡都要這個要那個,以前她可不是這樣的”。以前萌萌乖乖地坐在自己的孩子椅上,吃媽媽給她小碗裡添的菜。現在她不停地要吃自己喜歡的菜,剛吃完一口,就說“要吃那個,萌萌要吃那個,我要吃那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非常重要。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往往要先形成自我意識,然後才能由己及人,從“我”出發,慢慢知道有“你”、有“他”、有別人。這也是符合認識論的。可以說,自我意識的奠定,直接影響孩子和外界的關系。因而,孩子的獨占行為,其實是孩子認識自我的必經階段,與“自私自利”有著明顯的本質區別。
因此,當父母遇到孩子獨占玩具或者搶奪別人的東西時,不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覺得孩子品行有問題。但是還有另一種獨占行為父母需要注意到,那就是孩子特別不允許別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父愛和母愛。這種情況常常讓父母開懷大笑,覺得孩子需要自己、很愛自己,而忽略了其隱含的心理。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孩子在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也就是說在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在開始的階段,總有強烈的排他性,當自我意識確立之後,才會有包容性,才會接受他物。第二,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不願意和別的孩子分享父母的關愛。這說明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第三,孩子占有欲強烈,形成了自私自利的個性。雖然專家指出,這種占有欲是正常的心理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通過教育,“以我為中心”的意識逐漸淡薄,這種占有欲會逐漸地減少或消失。不過,如果受到持續強化,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則會有不利影響,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冷酷。這也是父母必須重視的地方,切不可掉以輕心。
現在就“占有欲”展開討論。日常生活中,諸加爭吃的穿的用的,爭寵等等,屢見不鮮。孩子幼小,以個體活動為主,尚分不清自己和客體的區別,這和幼兒自我意識發展不夠有關。當孩子頭腦中有了“我的”、“你的”、“他的”概念,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這個現實時,孩子的占有欲就會變得強烈。換言之,區分孩子占有欲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要看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否建立。有些父母對這一問題認識比較模糊,容易將孩子的占有欲簡單地歸結為自私心理,這是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因而難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父母要注意到,當孩子的自我意識確立後,再出現爭搶行為,就要及時給孩子疏導。首先不要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占有的欲望;其次可以讓孩子經常與伙伴一起玩,體會分享的快樂;再次父母要給孩子以適當的滿足,不能粗暴地拒絕或者一味地滿足他的一切要求。這些都可以有效地抑制孩子的占有欲。

總之,孩子的占有欲是伴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確立的正常現象。當然,對於那些占有欲特別明顯和強烈的孩子,父母應認真分析原因,杜絕孩子形成極端的自私性格。
當孩子說“我要,我的”之類的話時,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確立,這個時候是給予孩子更多“營養”的好時候。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好的、壞的性格都特別容易建立。所以父母這個時候應該盡量幫助孩子挖掘良性因素,形成好的性格。另外,自我意識的確立總是伴隨著自私現象,父母要特別注意尺度的把握,別讓孩子自我過了頭,養成自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