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懼怕心理都是後來養成的,主要包括不熟悉的事物、曾經造成傷害留有恐怖記憶的事物、沒見過的東西、沒聽過的聲音,這些都會讓他感覺非常害怕。

據美國心理學家的多年研究,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有的寶寶看到不熟悉的物品會害怕,媽媽除了給他解釋這個東西不會傷害到寶寶外,最好帶寶寶遠離這個東西。等寶寶一天天長大,隨著他對環境逐漸熟悉,對這件物品逐漸習慣,改變了對這個物品的恐怖認識,自然就好了。
很多家庭習慣掛幾個氣球來刺激寶寶的感官,但是氣球爆炸的時候,可能會嚇到寶寶。這個時候,媽媽可以撿起炸開的碎片,對寶寶說:“氣球爆炸,不會傷害到寶寶,只是有點響聲,寶寶不要害怕啊!”如果寶寶當時特別害怕,媽媽最好暫時不要讓寶寶接觸氣球,免得寶寶再一次被嚇著。
為了盡可能地讓寶寶不被嚇著,爸爸媽媽要細心觀察,找到刺激寶寶的“元凶”。一般來說,引起寶寶的大都是看到的,所以媽媽從視覺角度預防寶寶不被嚇著是最實用的方法。
如果媽媽有辦法讓寶寶喜歡上某件東西,那麼寶寶就不會有被什麼嚇著了。比如,寶寶害怕毛毛蟲,媽媽可以給他講一些關於毛毛蟲的故事,然後把寶寶帶到室外,讓寶寶見識一下真的毛毛蟲,媽媽親手做實驗,等寶寶明白了毛毛蟲不咬人、不往人身上爬,也就不害怕了。
另外,一切恐怖事件或父母遇事大驚小怪都會影響寶寶,使他們產生懼怕心理。所以,媽媽不要在寶寶面前講述恐怖的事件。比如,哪個孩子被狗咬了,弄得渾身是血;哪個孩子剪頭發的時候把頭皮剪破了,流了很多血;哪個孩子走路磕到石頭上了,腿磕破了等。
鍛煉寶寶的膽量
即使是天性膽小的寶寶,也能變得勇敢、膽大,當然,這需要媽媽從小就開始鍛煉寶寶的膽量。
1.支持一下寶寶
當寶寶害怕的時候,媽媽不妨通過一些小動作來和寶寶共情,這樣,寶寶就會覺得,有媽媽在身邊陪伴,沒有那麼可怕。
比如,天黑了,寶寶會怕黑。媽媽要明白,這個時候寶寶神經發育不完善,黑夜又會使視線更加模糊,寶寶會以豐富的想象力來補償視覺的缺失,想象出各種妖魔鬼怪嚇唬自己。睡覺的時候,媽媽摟抱著寶寶,或者握著寶寶的手睡,寶寶就不怕了。
如果寶寶已經分房間睡了,媽媽可以開著房間的門,或者亮著媽媽房間的燈,等寶寶睡熟了,媽媽再睡。
遇到比較害怕的事情,媽媽可以通過撫摸寶寶後背、和寶寶貼貼臉、握住寶寶肩膀等方式撫慰一下寶寶。
2.放手磨煉孩子

越是被媽媽嬌慣的寶寶,越經不起摔打,膽子越小。其實,寶寶生來就有一種判斷是否危險、自己能否承擔的能力,他們能夠自己保護自己。媽媽不妨放手讓孩子去玩、去做,這個過程不但鍛煉了寶寶的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也增強了寶寶探索的欲望。
俗話說,見怪不怪。寶寶眼裡的世界廣闊了,見到的事情多了,理解能力、認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後,寶寶就不懼怕陌生環境了。當遇到新鮮事物的時候,他產生的是搞明白的心理而不是害怕的心理。
3.不要批評孩子是“膽小鬼”
有的媽媽望子成龍而又恨鐵不成鋼,寶寶一有消極的表現,他們就批評孩子“膽小鬼”、”懦弱”、“不爭氣”。媽媽一定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寶寶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全在於媽媽的評價,媽媽說他是“膽小鬼”,他就真的把自己當成膽小鬼了,日後的言行舉止,就會向著膽小鬼的方向發展,可能一輩子也無法揭掉這個負面的標簽。
不管寶寶害怕什麼,媽媽都可以大膽地和他談論,鼓勵他說出來。寶寶講述的過程也是恐懼釋放的過程,能夠減輕寶寶焦慮的情緒。寶寶感受到這一點後,就會明白自己所害怕的東西其實沒有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