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兒童差異大

夫婦倆帶著孩子下館子吃海鮮,可是沒等菜上桌,比恩就開始“造反”。先弄翻小鹽瓶,接著撕開砂糖包,把糖撒得到處都是,隨後掙脫出嬰兒椅,一心要在餐館裡走,一不留神,她又跌跌撞撞地奔向餐館門外的碼頭。
德魯克曼注意到帶孩子就餐的法國人大多能悠閒自得地享用美味,他們的孩子規規矩矩地坐在自己的椅子裡,等著上菜或者吃給他們的那份食物。
美國孩子和法國孩子的區別不僅在飯桌上。在游樂園裡,法國孩子不像比恩那樣愛亂發脾氣,德魯克曼的法國朋友很少因為孩子要什麼東西而匆匆掛斷電話。
美國人帶孩子拜訪德魯克曼家時,往往不時停下談話,去管孩子爭吵這類事,或者扶著蹒跚學步的孩子走圈,或者坐在地上陪孩子一起搭積木。而法國人來串門時,大人盡可以邊喝咖啡邊聊天,法國孩子高高興興地自己在一邊玩。
並不圍著孩子轉
德魯克曼的女兒現年6歲,一對雙胞胎兒子3歲。這些年她一直留意美國人和法國人教育孩子的區別,把心得寫成一本書《養育寶貝》,今年2月出版。
她在書中寫道,法國人與美國人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理念有些不同。法國人認為,大人不能總是圍著孩子轉,應該引導孩子學會自得其樂。一名巴黎媽媽對德魯克曼說:“晚上的時間屬於父母。我女兒願意的話可以和我們在一起,但那仍是大人的時間。”
德魯克曼的法國朋友、美女律師德爾芬·波爾謝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玩時也開心。”
孩子行為有“框架”
一個星期六,德魯克曼去位於巴黎東郊的波爾謝家串門。進門時,波爾謝的丈夫正在看電腦,1歲的孩子奧邦在一邊睡覺,3歲的保蘭在廚房幫媽媽做茶杯蛋糕。
當保蘭試圖插進德魯克曼與波爾謝的談話,波爾謝就說:“再等2分鐘,寶貝,我們正在說話呢。”口氣親切,卻極其堅定。
波爾謝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培養孩子耐心,比如他們會給孩子買糖果,但是要求到下午4時加餐時間才能吃。
法國人在孩子很小時就規范他們的行為。兩三個月大的孩子就能睡整晚,因為父母不會一聽見他們醒來哭就去抱,而是盡量讓孩子學會醒來後接著睡。
美國人傾向認為孩子有沒有耐心是天性,全看父母運氣。
德魯克曼認識的一對法國夫婦多年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居住,與一個美國家庭交情不錯。兩家人約好一個周末聚會。這對法國夫婦至今忘不了美國朋友的孩子“為所欲為”的樣子:不停打斷大人說話、吃飯不定時、什麼時候想吃就打開冰箱。
“讓我們吃驚和看不慣的是,他們的家長根本不攔著。”他們說。
法國人談到教育子女時愛說“框架”一詞。他們給孩子制定嚴格的“框架”,但在“框架”內給予孩子充分自由。
認真嚴肅樹權威

鄰居弗雷德麗克給德魯克曼上了一課。
一個星期天,德魯克曼帶著2歲的兒子萊奧去兒童游樂園。他讓萊奧在沙坑裡玩,自己和弗雷德麗克聊天。萊奧非常好動,老想往沙坑外面走,每次往外走,德魯克曼都要追上去把他拽回來,與弗雷德麗克的談話屢次中斷。
弗雷德麗克告訴德魯克曼,對孩子說“不”要堅決,於是等萊奧再要“逃跑”時,德魯克曼把“不”的聲調提高了許多,可惜沒起作用。“看見了吧,辦不到,”德魯克曼沮喪地對弗雷德麗克說。
弗雷德麗克解釋,用堅決的口氣說話不等於大嗓門,而是說話時,家長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權威,認真地發出指令。
德魯克曼細細體會弗雷德麗克說話的意思後,等萊奧再去試圖離開沙坑時,她用平靜但是相當嚴肅的口氣制止他。萊奧小心翼翼地看了媽媽一眼,似乎終於明白了媽媽的意思,繼續在沙坑裡跟其他小朋友玩。
“那一刻,或許是頭一回,他變得像個法國孩子。”德魯克曼感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