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懲罰是孩子不良行為的強化劑

懲罰是孩子不良行為的強化劑

  懲罰因何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懲罰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便一時顯示出這種效果,那也是很難持久的。更令人沮喪的是,懲罰很多時候還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帶來以下的負面影響:

  1、懲罰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雖然越來越多的爸媽意識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當寶寶表現得特別頑劣,而我們又無計可施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舉起手中的“大棒”,試圖盡快解決問題。當然,很多時候,我們確實可以憑借這種方式貌似“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立竿見影”往往不會長久,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下面的場景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媽媽想要寶寶關了電視去洗澡,小家伙卻跟沒聽見似的,繼續坐在電視機前不動窩。於是,媽媽提高了聲線,繼續下達指令。直到媽媽的聲音都變了調,變成了一種怪異的吼聲,小家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間。再過些日子,即便媽媽對著寶寶吼叫,他也會無動於衷,甚至還會跟媽媽頂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電視!”非要媽媽巴掌相向,小家伙才會哭哭啼啼聽從指令。

  如同上例一樣,懲罰常常無法持久有效地解決問題,一種懲罰措施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失去效用,相反,我們還需要不斷增加懲罰的力度,才能讓寶寶對我們施加的懲罰有所反應。

  所以,從批評到怒吼再到體罰,懲罰常常是不斷升級的。一旦走上懲罰的路線,爸媽和寶寶之間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寶寶對爸媽的懲罰無動於衷,爸媽的內心因此積澱了更多的憤怒,於是在這種憤怒情緒支配下,爸媽不得不一再加大懲罰的力度,而寶寶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懼之後,逐漸過度到無動於衷的狀態……

 懲罰是孩子不良行為的強化劑

  2、懲罰讓寶寶習以為常

  我們很容易被懲罰最初“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繼而在改變寶寶行為的“斗爭”中陷入懲罰的怪圈。而事後我們卻會沮喪地發現,懲罰終究還是無濟於事。這就跟我們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電影都嚇不住我們了。實際上,懲罰對於被罰的人來說只是一種負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種威懾力會隨著懲罰次數的增加而減弱。

  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不管什麼樣的刺激,即便這種刺激最初帶給我們很強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們就適應了,習以為常了,不會再給它以格外的關注,所以有“久而不聞其香”,“久而不聞其臭”,“熟視無睹”一類的生理反應。

  當我們聽到爸媽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對著寶寶大聲吼叫“跟你說過多少遍,不許……不許……你就是記不住!”的時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實是爸媽,而不是寶寶。經常性的懲罰會讓寶寶變得越來越皮,無視懲罰的存在。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沒怎麼被懲罰的寶寶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經常挨罰的寶寶反而更頑劣的根本原因。

  3、懲罰關注的重心是不良行為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他特別喜歡重復我們剛剛說過的話,如果你對他說:“寶寶說,我要吃飯!”他會跟著重復:“吃飯!”你再說:“寶寶不吃飯!”他通常也會重復:“吃飯!”最後這兩個字往往會在他腦海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對那個“不”字,他反而會比較淡漠,因為他關注的是“吃飯”這個行為本身。我們成人也是如此,當聽人談論自己並不怎麼感興趣的話題的時候,常常也會存在類似的現象。

  爸媽懲罰寶寶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改變他的不良行為,但是任何類型的懲罰方式都是針對行為而來,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為本身。所以,當我們一邊懲罰寶寶,一邊沖著寶寶吼叫“不許打人!不許亂扔東西!再打人,再亂扔東西,我就……”之類威脅的話的時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打人”、“亂扔東西”,除了“打人”和“亂扔東西”,他不知道還有別的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於是,爸媽這種處理方式會將寶寶關注的重心轉移到那些不被允許的行為本身,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景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想不起別的解決方式,相反,因為懲罰帶給他的深刻記憶卻會更多地誘使他去“打人”和“亂扔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懲罰自然就會背離初衷,進一步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怎樣用針刺治療高熱驚厥

  人們都有這樣的

腹瀉小兒生活須知

對於腹瀉的患兒,母乳喂養者應堅持喂哺母乳,可以暫停輔食。吐瀉嚴重者,可禁食,但時間不可超過6~8小時。家長應了解,腹瀉期間和恢復期過程中營養的供應對促進疾病恢復,減少體重下降和生長停滯程度,縮短腹瀉後的康復時間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