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很受感動:

有一個很喜歡下象棋的爸爸,他有兩個兒子,恰巧兩個兒子都很喜歡下象棋,所以,他很想把他們培養成為象棋高手。
爸爸先對大兒子進行專門培訓,可是過了半年,大兒子長進卻不大,爸爸忍不住對大兒子說:“你怎麼那麼笨,都練了半年了,還不如人家剛開始學的呢!”聽了爸爸的話,大兒子以後再也不練象棋了。
這位爸爸說完之後就後悔了。於是,對待他的小兒子,他采取了相反的方法,他不再說任何傷害孩子積極性的話,而是不斷鼓勵孩子,說他的棋藝不斷精進。小兒子熱衷於下棋,進步很大,還在象棋比賽中拿到了名次。
這位爸爸的話,卻改變了兩個孩子今後的人生發展方向。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你的話,對孩子也有這樣的功效。“良言”可以幫助孩子擁有快樂的情緒、積極的心態,而“惡語”則會使孩子的心理蒙上陰影,對孩子造成傷害。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件事,這件事令我的心裡充滿了對桐桐的愧疚,盡管之後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還向桐桐道了歉。但是對桐桐的愧疚之心,還是會時時侵蝕我的心,
桐桐小時候,看見別的孩子都學滑板,她也吵著要學,我便給她買了滑板。可是,在學的過程中,桐桐雖然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卻一直不得要領,所以很長時間也沒學會。
再看桐桐的小伙伴雪莉,已經玩得很熟練了。這讓我有點著急,於是有一次隨口說了句:“桐桐,你怎麼那麼笨啊?動動腦子,你看人家雪莉。”我說完這句話,桐桐的臉上接著就掛上了淚珠。
桐桐將滑板車一扔,對我說:“我笨,那我不學了。”賭氣回家了。我到家時,桐桐哭得很傷心,我這才意識到是我的話,打擊了桐桐的積極性,桐桐現在對我、對自己都很失望。
我對桐桐說:“爸爸剛才不對,不該說你笨,當時爸爸是有些著急。走,桐桐,爸爸陪你一起練,好嗎?你一定能學會滑板的。”
桐桐畢竟是小孩,關於痛苦的事情,忘記得也快,我說了幾句軟話,桐桐就擦干淚,和我出門接著練滑板了。
那次的經歷,讓我明白: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傷害孩子的話,千萬不能隨便說出口。

什麼會傷害孩子?你首先想到傷害孩子的方式可能是外界的危險,可是語言上對孩子的傷害,遠比身體上的傷害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要深刻得多。
在生活中,不論你想讓孩子聽話,還是想幫助孩子改正自己的缺點,就算是表達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也會有很大差別。即使你自己沒有覺察到對孩子的影響,但那也是真實存在的。
你要清楚認識到說傷害孩子的話,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從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將傷害孩子的話留在口中。
用傷害孩子的語言教育孩子是一種十分愚蠢的教子方式:
桐桐的同學素素,是一個很愛美的孩子,但是她媽媽對她管得很嚴,素素身上幾乎都沒有零花錢。有一天,素素的媽媽發現自己錢包裡的一張20元鈔票不翼而飛,隨後就在素素的書包裡發現了幾個漂亮的發卡。
素素媽媽便狠狠地罵了素素:“你這個小偷,我養了個小偷啊……”當時,素素家的屋門沒有關,周圍的人都過來看發生什麼事情了,可是媽媽還是沒有停止對素素的責罵:“小小年紀,你就開始偷,以後還怎麼得了?我真是白養你了……”
素素和我家離得很近,所以我目睹了那不幸的場景。
素素說著“我改了,我改了”時,讓我覺得很心疼。素素是有錯,但是她媽媽的教育方式,深深地傷害了素素的自尊。
媽媽企圖以責罵的方式讓素素知錯,吸取教訓,卻忽略了表達的方式。而且這種教育方式沒有讓素素從此改邪歸正。因為,後來我聽桐桐說,素素經常在班上“拿”同學的東西。
父母要認真考慮你在孩子面前說的每一句話。尤其是可能傷害孩子的話,更要提醒自己別隨口說出。父母教育孩子時要保持理智,運用“和風細雨”的說話方式,給孩子的心靈灑上一縷溫馨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