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小,情緒感受力越強
一個才幾個月的小嬰兒坐在嬰兒椅上。他的媽媽坐在對面。媽媽雙手握著嬰兒的小手,正在逗孩子玩兒,看起來十分愉悅。小嬰兒被媽媽逗得咯咯發笑,手舞足蹈。突然媽媽沉靜下來,一臉漠然。小嬰兒看著媽媽,繼續叽裡咕噜“說”著話,看媽媽沒有反應,他一邊笑,一邊用小手拍打媽媽。媽媽依然一臉漠然。小嬰兒再度嘗試,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可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於是,他沮喪地哭了起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實驗。這個實驗表明,即便是幾個月的嬰兒,他們對媽媽的情緒也有著強烈的感受力。
另一個實驗更加神奇。
同樣是媽媽與嬰兒面對面。首先,媽媽以愉悅的表情向嬰兒表達一些愉悅的情緒。嬰兒接收到媽媽這種愉悅的情緒,顯得十分開心,手舞足蹈,不時咯咯發笑。接著,媽媽改變臉上的表情,表現得很不開心,或者換之以其他負面的表情,但表達的卻是一些愉悅的情緒。嬰兒依然顯得很開心,似乎看得出媽媽的表情與真實的情緒有反差,認為這很滑稽,並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之後,媽媽再度變換表情,裝出一副笑臉,去表達一些負面的情緒。嬰兒看到媽媽的笑臉,顯得很困惑,繼而哭了起來。當媽媽再度以前兩種方式跟嬰兒互動時,他又表現得很開心。最後一個環節,媽媽以負面的表情表達負面的情緒,嬰兒立刻又哭了起來。實驗的結果呈現出驚人的一致,嬰兒總是能揭開媽媽虛假的表情面具,敏銳地察覺到媽媽真實的情緒,並以咯咯發笑、手舞足蹈等積極的方式回應媽媽那些積極的情緒,以哭等方式回應媽媽的負面情緒。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嬰兒對他人的情緒有著非常好的感受力,並且在接受外界信息時,他會忽略表情,呈現情緒優先的特點。
出於好奇,很多家長私下也作過同樣的嘗試。結果發現,越小的孩子,對情緒的感受力越強,越大的孩子,越容易被表象所蒙蔽。孩子的這個特點,可以解釋我們育兒過程中面臨的很多困惑。
相信不少爸爸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耐著性子給孩子講半天道理,他不僅不聽,反而變本加厲挑戰自己的極限,非要等到爸爸媽媽失去耐性,大光其火,他才意識到爸爸媽媽是動真格的,變得老實起來。這樣的因果關系很容易給爸爸媽媽一個假象,以為爆發情緒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於是,我們可能會更多地依賴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結果是,孩子的挑戰不斷升級,爸爸媽媽爆發的力度也隨之升級,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我們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就會發現,孩子之所以無視我們“耐著性子”跟他溝通的事實,“故意”挑戰我們的極限,問題恰恰就出在“耐著性子”這四個字上。倘若有攝影師跟隨我們拍攝,事後再回放我們與孩子交流的鏡頭,我們一定會發現,當我們“耐著性子”去說服孩子的時候,每一張“耐著性子”的臉上都隱藏著急躁、焦慮、不耐煩甚至憤怒等情緒。盡管我們試圖隱藏這些信息,並自以為隱藏得很嚴密,但是我們身體各部位的肌肉,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音量、肢體語言及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的感受等,總會不經意間洩露秘密。而孩子往往會忽略我們那張“耐著性子”的好臉,直奔主題,透視我們內在的情緒,並受我們情緒的左右,產生恐慌、焦慮、委屈、憤怒等情緒。一旦這些情緒產生,孩子就很容易受這些情緒支配,失去安全感。為了重獲安全感,他們不得不變本加厲去試探爸爸媽媽,“故意”挑戰我們的極限。這就是我們“耐著性子”給孩子講道理,而孩子並不領情的真正原因。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 |
早產兒要接種B肝疫苗
早產兒防B肝再多一針!醫師建議,體重不足2000公克的早產兒,若媽媽的B肝炎表面抗原與e抗原都呈現陽性反應,除依照正常時程接種1劑免疫球蛋白和3劑B肝疫苗之外,應在出生24小時之內先接種一劑B肝疫苗,估計可提升 |
![]() |
家有“小不食”的三大對策
填鴨式喂養,寶寶易厭食 其實,像欣欣媽媽這樣每天為“厭食寶寶”苦惱的大有人在。導致小兒厭食的原因很多,小兒脾胃消化功能未成熟健全、家長喂養方式不當、濫用抗生素、疾病愈後脾胃功能沒有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