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psychology)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繼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勢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和卡爾?羅傑斯(carlrogers)。其學習觀與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是與程序教學運動、學科結構運動齊名的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
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的主題是人的本性及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們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反對心理學中出現的人性獸化和機械化的傾向,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對個人和社會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在方法論上,他們反對以動物實驗結果推論人的行為,主張對人格發展進行整體分析和個案研究。無論是馬斯洛的自然人性說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層次理論,還是羅傑斯基於尊重、真誠、悅納的“完人”教育觀,都從人性的角度啟示我們重新審視兒童的本性與潛能、需要與自我實現,以及早期教育活動的開展等問題。
人本主義心理學對早期教育的啟示
1、相信兒童的潛能——自然人性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基於自然的人性論,認為有機體均有一定的內在傾向,以有助於維持和增強機體的方式來發展自我潛能;強調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潛能決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個人生來就是“佛”,帶有“佛性”,惡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環境造成的。這一點從人本質的角度對基本兒童觀具有實際的啟示意義。
教育者應當建立起對兒童潛能的信念,並在自然人性的基礎上開展教育,而不是將其看作一個無能的弱者,一個接受的容器,一個邪惡的侏儒,甚或是一個永遠處於底層的織布機。潛能是需要挖掘的,就像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中精彩演繹的兩個農家孩子,如果沒有張藝謀導演的慧眼,或許終其一生,兩個孩子都無從發現和施展表演才能;同樣,潛能也是需要信仰的,就像年輕的父母微笑著記錄下嬰兒每一個微小的、哪怕是充滿了錯誤的進步,都為他們的創造性和充滿童趣的思維贊歎不已;而絕不會像日後要求的,哪怕是點錯一位小數點也會嚴加責罵。相信兒童的潛能,關注兒童的成長與進步,就應當是一種原生態的、無緊迫感和恐懼感的自然狀態。兒童生來就是搖籃裡的科學家,這一信仰是無論何時都不應改變的。
2、注重兒童的需要——實現“各自”的自我
馬斯洛根據動機與需要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經典的需要層次理論,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尊重、認知、審美和自我實現的一般模式。由於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才使有機體的潛能得以實現、保持和增強。但每個人的需要和動機不一,自我實現的標准和結果各異,不能將一個人自我實現的標准和模式強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馬斯洛所說,“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他必須忠於自己的本性。”自我實現的兩個基本條件是無條件尊重與自尊。自我實現者以開放的態度對待經驗,其自我概念與整個經驗結構是和諧一致的,體驗到一種無條件的自尊,並能與他人和諧相處。
從當前的早期教育現狀來看,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似乎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和不一致。單是看看那些興沖沖的玩著剪紙,卻突然被成人奪去剪刀的孩子迷茫的眼神;那些西裝革履、旗袍和服做秀的孩子們木然的表情,再去體會一下那些英語興趣班上,偷偷玩小汽車的孩子的“雅興”,以及那些長大了的、為了實現父母的夢想、背著沉重書包孩子們的心情,我們禁不住會問,為何要讓孩子過早地“融入”成人世界,接受成人的“標准”?為什麼要設定所謂的標准?成人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嗎?孩子的需要到底是什麼?一個年僅15歲的女中學生就這樣寫信給當地媒體:“每天夜裡都與咖啡、濃茶做伴,沒有睡過幾天正常的覺,睡覺成了一種夢想,以致心裡壓抑到極點,有時就莫名其妙地大哭一場,甚至連死的念頭都有。”一個中學生的哀呼難道不能說明教育出了問題,早期教育警鐘長鳴嗎?
推薦閱讀:
生男生女預測表2015
用藿香正氣水敷肚臍?
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吃一次
寶寶營養粥的做法
小兒遺尿偏方大全
![]() |
小兒感冒的注意事項有哪一些
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發燒持續起伏一至七天,其它症狀如咳嗽、流鼻涕、鼻塞,大多在一至二周內逐漸痊愈。 治療感冒的藥物主要在減輕症狀,並不能縮短病程。 感冒期間要注意有無以下並發症 |
![]() |
5-7歲的“別字大王” 該怎麼糾正?
包裝袋、商標牌、廣告語、故事書,凡是有漢字的地方,孩子都要側目停留,只要覺得自己認識,就一本正經地念出來,於是乎,常常把“鳥”念成烏,“朋”念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