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
之前,我們曾經為父母提起,在學前階段父母需要履行的培育責任是“兩個范疇,三個方面”,其中提到的一個范疇就是“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長過程”。那麼面對1歲以前的孩子,如何來履行這樣的培育責任呢?
本章將要告訴您:
了解嬰兒情感的發展
作為“獨采信息源”的媽媽在此時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媽媽與孩子的合理分床
如何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
孩子為什麼“哭”?
1.嬰兒情感是如何發展的?
瞬息之間,小家伙的哭聲宣告他走入了我們的家庭,一種從未有過的美妙感覺悄然而至。
當他軟軟地、香香地躺在媽媽的胸前,吸吮乳汁,小手搭在胸口的時候;當他被放在爸爸的肚皮上,跟隨爸爸的呼吸一起上下悠蕩起伏的時候,當他那雙清澈的眼睛看著你的時候,他就開始徹底攫取了我們的整個身心。
我這樣抱的姿勢可以嗎?
我說話的聲音太大了吧,是不是會嚇到他/她?
要不要給這個小不點念點古詩文呀?
光線是不是太強,會不會干擾他/她的視力?
大家快,快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對他更好?
首先,我們認為:諸多需要做的事情中,最主要建立的就是彼此間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因為“生存遺傳”對安全性絕對需要的原因,致使孩子在采集信息的過程中,經常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性,這種警覺性會在很多情況下非常容易轉化為逃避和拒絕。也就是說,安全感使孩子良好信息采集的前提。
這種“安全感”和“熟悉感”如何建立呢?
對孩子來說這種“安全感”和“熟悉感”意味著:
當他/她哭泣的時候,父母要關注的跑過來,輕輕抱起他/她,並讓他靠在自己的胸口;
當他心情好時朝父母的微笑,都會有同樣燦爛的臉龐回應;
當遇到陌生人、沒有吃過的東西、碰到不了解的物體發出的聲響和動靜時,他可以最快的觸摸到父母,並通過觀察父母的反應決定自己是該哭還是該笑。
如此這般之後,他就會感到安全、熟悉和適宜,就會對周圍所有的一切高效率的進行信息采集,為未來良好的邏輯思維的創建做積極的准備。
附:父母能夠觀察感受到的嬰兒情感發展變化外在表現
對比項
嬰兒情感外在表現
新生兒
直接通過哭和笑肢體外在表現方式表達:我餓了、我害怕、我不想吃了、我要你抱抱、我不舒服。
直接通過面部表情來交流情感。
1個月
當自己“說話”或聆聽到其他人說話時,孩子會有較警覺的,專注反應。
開始關注模仿別人的反應,盡管這種反應還是基本隸屬一種反射性動作。
2個月
當看護者,特別是媽媽靠近時,孩子會微笑並用眼神進行交流。
發出基於情緒狀況的微笑和哭聲:我要靠近你,我害怕/警覺了。
開始擅長用身體反應來調節其情緒狀態。
3個月
在與別人溝通時,特別是進行無聲的“交流”時,會經常因高興而明顯地微笑,甚至笑出聲。
會交替出現心情好,活躍與不高興的厭煩的情緒。
4個月
開始對經常親近自己的家人微笑,並嘗試進行淺層次的情感溝通與交流。
感到收到拘束時就開始反抗,特別是在穿衣或者換尿布濕的時候顯現出焦躁和不耐煩。
5個月
對挫折和興奮做出相應的反應。
產生有意識的對抗性行為,特別對其不喜歡吃的食物或者新口味的食物的拒絕。
6個月
對看護者的手勢極感興趣,開始觸摸母親的胳膊。
能夠辨清身邊的人,當他們出現在自己面前時會表現出非常高興。
7個月
用呀呀的話語來問候他人,並伸出手臂要別人抱起他。
能把歡快的聲音與微笑、惱怒的聲音與愁眉苦臉聯系起來。
8個月
謹慎地對待陌生人,常常用咧嘴或皺眉來表示其不安,並會緊緊抓住看護者,尋求保護。
9個月
尋求與父母的情感聯絡,做出手勢表示要坐在媽媽的膝蓋上或扭著身子依偎在爸爸身旁。向身邊親近的人尋求有聲或無聲的暗示,以便知道如何對周圍環境做出情緒反應。
10個月
表現出波動較大的情緒變化,偶爾脾氣暴躁。
11個月
在看護者的陪伴下,越來越喜歡與外人相處。
對同齡人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常常彼此觸摸或者相互凝視。
12個月
關注身邊親近的人,並希望其做出不同的反應。
在煩躁時指望少數幾個人能給與安慰,在探索中也只指望這幾人提供安全感。
這些能夠從孩子的外在表現觀察和體味到的現象,父母在了解的同時,要履行的使命是“呼應”,這種“呼應”是有效幫助孩子實現成長“自由”的基石。
推薦閱讀:
生男生女預測表2015
用藿香正氣水敷肚臍?
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吃一次
寶寶營養粥的做法
小兒遺尿偏方大全
![]() |
小兒驚厥的急救法
寶寶媽媽網育仔心經內容導讀:驚厥,也叫驚風、抽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急性病症,特別是3歲以內的小兒更為多見。 驚厥發作的時候,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而且伴有兩眼上翻、凝視或斜視;面部肌肉和四肢強直、痙攣,或者不停 |
![]() |
秋季,讓寶寶的皮膚不過敏
過敏性皮炎是一種以紅、腫、瘙癢、結痂和脫屑為特征的發炎性皮膚疾病。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個月開始發病,通常在3—5歲時緩解。 嬰兒期症狀:兩頰皮膚干燥、發紅和脫皮再延伸到臉部、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