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娘"、"春哥"來襲,孩子性別教育不容忽視
最近網絡上最流行的詞語莫過於"偽娘"了,快男選手劉著以其女性化的裝扮及言行引起了眾人熱議。"這個世界真瘋狂,好好的一個男孩子竟然打扮成這樣。"一位家長表示出擔憂。"偽娘"、"春哥",到底是在挑戰傳統觀念?還是發生"性別錯位"?如果家裡也有這樣一位"小偽娘"、"小春哥",家長該如何對待呢?
家有"小偽娘"、"小春哥"……
七歲兒子
喜歡媽媽的化妝品
"你在干什麼?不要塗媽媽的口紅。"洗手間裡,當爸爸看到7歲的兒子路路正在神神秘秘地對著鏡子"化妝",一股怒氣突然沖上來,伸手奪掉那支口紅。"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不能動媽媽的那些東西,那是女孩子用的。"爸爸趁勢教育了路路,可是,沒過幾天,他發現,兒子又偷偷地塗媽媽的指甲油,並很興奮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
"怎麼會這樣呢?他是不是心理有點問題,我可不想兒子變成‘小偽娘’。"路路爸爸痛苦地說道。
三歲女兒
很像"假小子"
成成是個女孩,當她爺爺奶奶打心底希望是個男孫。為了不引起兒子、媳婦的不快,他們表面上沒說什麼,還自告奮勇地承擔起帶小孩的重任,也理所當然地給小孩起了一個很男性化的小名。在老家,兩位老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把成成當做男孩養,剪短發、穿短褲,跟男孩子瘋玩在一起,還時不時地"誇"她:成成真勇敢,像個男孩子。
快上幼兒園了,成成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媽媽為她買來了漂亮的小裙子和布娃娃,可成成對這些絲毫不感興趣。
專家觀點
分析
導致孩子性別錯位的幾個外在因素:
家長教養不當,有的媽媽從小就給兒子或女兒按異性的模樣打扮。
父親對孩子陪伴很少,男孩對男性角色認同不夠。
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學,讓孩子對性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懼。
教養方式不當
性別認同易偏差
"‘偽娘’現象的出現,迎合了當今這個需要刺激和新鮮看點的社會心理消費需求,‘春哥’的出現也是同樣道理。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注重性別差異化很必要,盡量防止他們產生性別錯位。"廣州市曼拉達心理咨詢中心武文老師談道。
"性別認同是指對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身份的認同和確定,一個人從兩三歲開始,就有了初步的性別意識。比如,小孩子會體察到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會發現男孩和女孩身體的不同;也會發現老師對待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他們就從這些不同和區別中漸漸明白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區別,從而完成性別認同。"武老師強調道,假如在性別認同過程中,由於父母或者幼兒園老師教養方式失當,孩子在性別認同方面就會出現偏差,比如,特殊的性偏好,性取向的錯位等。
教育者女性多
產生"男孩危機"
一般來說,除了先天性的因素外,以下幾個方面容易導致孩子性別錯位:其一、父母教養不當,比如,有的媽媽喜歡女孩子卻生了男孩,從小就給孩子按著女孩的模樣打扮,後來就漸漸養成了習慣,長大後想糾正就很難了。其二、母親對孩子過分溺愛,或者父親對孩子陪伴很少,在成長過程中,男孩對男性角色認同不夠。其三、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方式不科學,孩子小時候對性的興趣就和對其他任何事物的興趣一樣,向父母提出,但是大多數父母不是敷衍含糊應對,就是訓斥,讓孩子對性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懼,也容易導致性別認同的困難。
此外,學校教育和社會要求也在部分程度上促使孩子性別產生錯位,比如,幼兒、小學階段都是女老師多,容易出現"男孩危機";而殘酷的社會競爭又要求女性同樣勇敢、堅強,承擔責任,因此女孩有些男性化傾向。
![]() |
寶寶總愛啃指甲是怎麼回事
寶寶總啃指甲有可能是因為缺乏微量元素、精神緊張或單純是一種壞毛病。所以,家長們要留意孩子日常的舉動,如果是因為精神的緊張而導致的,就更需要家長來糾正了。 總啃指甲有什麼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指甲是病毒罪犯窩 |
![]() |
孩子過敏性紫癜!須早治療
過敏性紫癜又稱出血性毛細血管中毒症,是一種較常見的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致病原因有感染、食藥過敏、花粉、昆蟲咬傷等,但過敏原因難以確定。此病發生機制是由於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壁沉積,激活補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