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兒科經驗常識 >> 兒科相關疾病綜合 >> 矮小症成兒童“第三大病”

矮小症成兒童“第三大病”

矮小症成兒童“第三大病”

  矮小症一部分是由於器質性疾病引起,另一部分是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前者主要包括生長激素缺乏、性早熟、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及顱腦腫瘤等;而非疾病性致病因素中,除遺傳、營養狀況外,還與當下不少兒童存在的運動時間少、睡眠不足、營養攝取不均衡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也是導致患者最終身材矮小的重要致病因素。

  專家提醒,孩子長得矮,首先要及早明確原因。4歲到青春前期進行干預治療,療效最佳。家長若發現孩子長得矮,應及時帶其到正規醫院就診,進行體格檢查、血樣檢測、骨齡檢測、遺傳學分析和影像學檢查等相關檢測,查找孩子的生長潛力及影響其身高的原因,並根據病因接受相應治療。

  遺傳

  一般來說,遺傳身高也是可以粗略預測的:

  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誤差正負5厘米

  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誤差正負5厘米

  人類生長速度首個高峰期:嬰兒期(出生至1歲),可至4歲前。

  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厘米;

  第一年長約25厘米;

  第二年長10厘米至12厘米;

  第三年長約8厘米。

  臨床上對2至12歲孩子用得較多的公式是:

  身高(厘米)=年齡×7+77

  4歲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長4厘米至5厘米。

  人類生長速度第二個高峰期:進入青春期(開始出現第二性征)後。

  因性激素的協同作用,每年可增長5厘米至6厘米,後期性激素使骨骺逐漸閉合,生長速度驟減直至停止生長。

矮小症成兒童“第三大病”

  孩子身高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事。但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對這一問題及其危害缺乏正確認識。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公布了該院一項針對天津城區5374名學齡兒童身高的調查顯示,本市兒童矮小症發病率約為2%;1/3以上的家長沒有科學測量兒童身高的習慣;3成家長誤認為只要營養跟上了,身高遲早能長高;70%以上的家長不知道矮小是一種病,更不知道可以治療或是矮小兒童應該去哪兒檢查,以致患者就診時已錯過最佳診療時機。兒童矮小症已成為繼肥胖、性早熟後又一影響兒童身心的重要問題。

  那麼,什麼是矮小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矮小症的發生呢?對於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家長常見的有哪些認識誤區?如何抓住診治矮小症的最佳時機?為此,記者近日走訪了相關醫學專家。

  誤區1

  “二十三躥一躥”

  孩子將來還會長

  [正解]有些“發育晚”其實已難再長,定期監測生長速度很重要

  病例

  “我兒子今年快18歲了,身高剛過1.6米。我和他爸就覺得我們倆都不算矮,孩子將來怎麼會矮得了呢?不是說‘二十三躥一躥’嘛?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他從上初中就沒怎麼長個兒,我們還都一直以為是他發育晚、還不到長個兒的時候。但現在看他上高中了還坐頭幾排、個頭比同齡人都矮,我們怕將來長不高會影響他升學和就業,希望醫生能想辦法讓孩子長得高些,吃藥打針都可以。結果醫生測骨齡後說來得太晚了,孩子骨骺已完全閉合,再長高的可能性很小了。”市民趙女士懊悔地對記者說。

  專家分析

  天津醫大總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劉戈力表示,像趙女士孩子這種情況門診很常見,家長常誤以為長個兒有先有後,或以為長個兒受遺傳影響、父母不矮孩子必然矮不了,而坐等孩子長高,直到沒有盼頭了,或是求職就業等受到阻礙,才想起到醫院要求長高,往往為時已晚。一旦錯過孩子長個兒的最佳時期,骨骺閉合,再通過藥物治療或其他方式增高,生長潛能就已經較少了。因此矮小症的早發現、早診治非常重要。

  在兒童身高評價標准中,生長速度與身高同等重要。因為身高70%源於遺傳,而生長速度指每年身高增長的厘米數。人的生長速度有兩個高峰期:一是嬰兒期(出生至1歲),乃至4歲前。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厘米,第一年長約25厘米,第二年和第三年各長約10厘米至12厘米和8厘米左右;4歲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長4厘米至5厘米。二是進入青春期(開始出現第二性征)後,因性激素的協同作用,每年可增長5厘米至6厘米,後期性激素使骨骺逐漸閉合,生長速度驟減直至停止生長。所謂“二十三躥一躥”多為家族性體質性青春期發育延遲者,多數兒童青春期後期生長速度減慢、不再有“躥一躥”的可能。

  “本市矮小症發病率較高,約2%左右,需治療者約占患病人群的1/3。”劉戈力說,臨床上對2至12歲孩子用得較多的公式是:身高(厘米)=年齡×7+77;4周歲後,若家長發現孩子明顯比同班級同性別孩子矮一頭,或其身高近兩三年都是班級最後3名,應盡早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接受專業檢查。

  一些家長因為自己身高不高,擔心孩子也長不了個兒。劉戈力對此表示,遺傳身高也是可以粗略預測的。一般來說,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誤差正負5厘米;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誤差正負5厘米。

  “矮小患兒開始治療時的年齡對療效至關重要,早期治療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兒最終身高。”劉戈力提醒說,為早期發現矮小症,家長要從孩子出生後就定期監測其生長速度,每年記錄其身高變化。若4歲以下嬰幼兒增長速度小於7厘米/年,4歲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長不足3厘米至5厘米,或青春期每年增長小於5厘米至6厘米,都屬於身高增長緩慢。或者,孩子身高在正常范圍內,但近一二年生長速度低於正常速度,都應提高警惕、盡早就醫,通過骨齡測試、血液相關檢查等對孩子骨齡和身高發育進行評估,以發現原因,對症提前干預。

  專家

  提醒

  孩子不長個,別亂打生長激素

  有研究發現,4至6月兒童身高的生長速度是9至11月的2至2.5倍。不過,劉戈力在出門診時發現,一些家長在沒有明確是否可以使用生長激素的情況下就要求用藥是不規范的,生長激素的施用是有適應證的。

  “青少年矮小症可能是由於遺傳、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等多種因素導致,所以前提是明確病因,對符合使用生長激素適應證的患兒還需要定期檢查,以保證安全有效。”劉戈力說。

  她表示,孩子矮小原因很多,家長發現後,需及時帶孩子去正規醫院找兒科內分泌專科醫生診治,讓醫生來幫助找出原因,從而能抓住孩子骨骺生長的關鍵期(骨齡3至12歲)進行干預,幫助長高。

  還有一些家長,總覺得孩子營養好才長得高。劉戈力提醒說,這是拔苗助長,“食物供給過於豐盛,反而會導致性早熟影響身高。一日三餐葷素搭配均衡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不偏食、不挑食,更不可盲目服用所謂的促增高產品。”

  誤區2

  父母身高都不矮,孩子也不會矮

  [正解]身材矮小有可能是一種病,及時治有些還能長

  病例

  32歲的龐先生剛到總醫院就診時,大家還以為身高1.2米、有著稚嫩童音和娃娃臉的他是名“小朋友”。據龐先生介紹,十來歲時,他因個頭較同齡人明顯矮小曾輾轉多家醫院接受過治療,但當年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加之龐先生的父母均為正常身高,便認為他不長個、長得不快,是因為晚長、發育期遲,覺得“父母身高都不矮,孩子也不會矮”,就沒再進行治療。但一直到工作後,龐先生的身高卻始終定格在了1.2米,這才真正著急起來。前不久,他聽有人說“打生長激素能長個兒”,便抱著一絲希望來到醫院,尋求治療。

  醫生檢查發現,他患的是垂體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而導致的矮小症,且第二性征尚未發育、骨骺還沒閉合,若盡快接受生長激素替代治療,還有長高的可能;不過其骨齡已達13歲,隨著骨骼日益成熟,龐先生長高空間已不很大,須抓緊治療。

  專家分析

  劉戈力說,引起矮小的原因除家族遺傳外,多由疾病所致,內分泌疾病引發矮小症占臨床矮小症患者的50%以上,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障礙,而生長激素是人出生以後促進骨骼和器官生長的最主要激素,它的不足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像龐先生這樣的生長激素缺乏的“患兒”,多數都是1歲後開始呈現各方面落後,尤其身材生長緩慢的,他們往往表現為勻稱性矮小。可能已經是二十多歲的成年人了,但永遠長著一張娃娃臉,甚至聲音還仍然是稚嫩的童音。生長激素的缺乏也讓患兒所有的發育都晚了一步,有可能會變成我們俗稱的“小侏儒”,一般男性成人後身高只有1.45米左右,而女性也不會超過1.35米。若為這種病因,患者越早進行生長激素治療,花費越低、療效越好。

  據最新“生長發育異常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矮小患兒不僅有生理上的問題(長不高),而且普遍對其心理也有影響。近六成的矮小患兒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如性格偏內向、情緒較不穩定,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縮等現象。因此需綜合考慮發病原因,以及心理上的不良感受對其成長的影響。

  “許多矮小症若能早期發現,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劉戈力說,4歲至青春期前是兒童身高增長的“黃金時期”,也是幫助矮小症患者身高增長的最佳時機。矮小症在臨床上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孩子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臨床研究表明,一方面,孩子的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孩子生長的潛力及空間越大,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藥物促生長效果越好。另一方面,矮小症的治療費用跟患者的體重成正相關,孩子的體重越輕,用藥的劑量越小,所花費用也會越少些。

  另外,一些矮小的兒童有器質性的病患(如:腦積水、垂體腫瘤等),身材矮小只是其最早出現的症狀,對於這部分的兒童及時發現,及早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家長要掌握孩子基本的生長發育規律,每年詳細記錄他們的身高,如果發現孩子在生長發育期間長個兒的速度比同齡人都慢,達不到正常生長的速度,或者第二性征發育過早(如:女孩8歲前乳房發育,10歲前來月經;男孩9歲前睾丸增大),那就要提高警惕了,要盡早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找兒科內分泌專科醫生就診,查明其矮小原因並對症治療。一般4歲後到骨骺閉合前均可進行生長激素等藥物治療,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可使患兒最大限度提高身高。

  誤區3

  家長“恐矮”,各種手段“猛補”孩子

  [正解]後天盲目努力反可使孩子提前停止生長

  病例

  陳女士一大早就帶著女兒來到總醫院掛號,在專家診室外候診。接受專家詢問的時候,陳女士一句話沒說完就急得流下了眼淚。原來,她不到9歲的女兒媛媛昨晚被發現竟然來了月經。

  據陳女士介紹,媛媛自小就長得比別的孩子慢,一直坐在班級第一排。然而,陳女士一直認為孩子長得慢是由於營養跟不上,於是隔三差五地總給媛媛炖排骨、喝牛奶、吃雞蛋等,有時還給她買些蜂王漿等補品,“補補身體”。從去年4月份開始,媛媛的身高突然開始猛增,個頭漸漸超出了同齡的小孩半個頭,陳女士一家人都非常高興,認為“營養補上去了”,孩子將來一定會長得非常高挑。去年“十一”旅游期間,陳女士偶然發現未滿8歲的女兒乳房開始增大,下身也出現了一些分泌物。但陳女士以為可能是氣候變化或者飲食不當造成的,也就沒放在心上。陳女士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女兒不斷拔高的身材上,而對孩子第二性征的異常發育幾乎沒有察覺,直到發現她來了月經。

  醫生為媛媛進行了詳細系統的檢查,最後診斷媛媛屬於性早熟。據醫生介紹,性早熟的孩子性發育較早,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會導致孩子骨骺提前融合,骨齡比實際年齡大大提前,從而縮短了孩子的生長時間,導致“高兒童矮成人”。雖然媛媛現在的身高達到1.43米,超出同齡兒童平均身高,但是按照現在的骨齡,如不進行干預治療,媛媛最終身高只能達到1.5米左右。

  專家分析

  劉戈力說,臨床上,常可見一些孩子身高在正常范圍內,但家長嫌其不夠“高大”而不惜代價用生長激素“增高”,或是認為孩子個頭矮是營養不良造成,便自己買些宣稱有長高療效的藥物或“補品”。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

  她表示,兒童進入青春期的基礎身高加上突增的身高為成年身高。而營養過剩會讓孩子性早熟,導致孩子性發育期提前,提前“透支”了成年身高,這樣的孩子在一定年齡階段可能比同齡孩子要高,但過早地促進骨骼發育,導致骨骺提早閉合,最終會成為矮個子。研究結果顯示,性發育早1年,身高損失在5厘米左右。性發育愈早,骨骺閉合愈早,對成年後最終身高的影響越大。發現孩子性征發育表現早或突然長得很快,應及時就醫干預治療。家長還應注意讓孩子營養均衡,不要隨便吃營養品和保健品。

  目前尚無一種公認的有確切持久增高療效的口服藥或保健品、器械,濫用會對孩子身體機能、器官產生影響。除規范治療外,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充足高質量睡眠是最好的“保證生長的良藥”。兒童可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多做引體向上、跳繩、跳高、跳舞、打籃球、打排球、游泳等運動,盡量避免舉重等運動。因生長激素主要在夜間深睡眠時分泌較多,兒童要保證8小時以上高質量睡眠。此外,父母營造健康、關愛的成長環境,也有助孩子長高。

  目前增高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保健品和增高器械作用原理不明,完全是利用了家長的“病急亂投醫”心理進行虛假宣傳,盲目誇大產品效果。有些保健品中含有性激素或類似性激素的成分,也許短期內起到了一定的增高效果,實際上則大大加速了孩子的骨齡成熟,嚴重縮短了孩子的生長時間,得不償失。

  劉戈力告誡廣大家長,千萬不能盲目相信廣告宣傳,一定要到大型正規醫院找兒科內分泌專業的醫生就診,這樣孩子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有保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幼兒日常意外的急救常識

咚!“啊……”  寶寶不小心摔了一跤,臉一邊受了傷,嘴裡好像也有傷口,寶寶難受得連話都說不了了,唾沫裡還帶著血跡。這時媽咪首先要做的是立即清除口腔中的血液和雜

寶寶打盹多長時間不影響智力

智力發育  當寶寶進行看圖、認物、學語、游戲等智力活動時,這些活動的效率高低取決於大腦皮質有關區域是否處於適當的興奮狀態。若是寶寶睡眠不足,大腦就會感到疲勞而處於抑制狀態,需要獲得休息,在這種情況下寶寶怎能聚精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