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積病是一類由於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謝障礙疾病,多數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發病因種族而異。
ⅳ糖原累積病,本型亦稱andersen"s病,由於支鏈酶缺乏所致,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遺傳病。由於此酶缺乏引起支鏈澱粉累積於肝髒等組織,可刺激肝髒發生肝硬化,但肝糖原沉積不多,常見於初生後2~3個月的嬰兒,臨床表現為嬰兒肝腫大,生長障礙,肌張力低,以後發展為進行性肝硬化,常於2歲左右夭折。如初生嬰兒有肝硬化者應疑及本病,臨床上又稱支鏈澱粉病,可用碘試驗此澱粉,呈淡紫色者為陽性,此型無特效療法,預後頗差。曾有試用α-糖苷酶治療,可使肝糖原明顯減少,但患兒大多死於繼發感染。
ⅵ型本病亦稱her"s病,由於肝磷酸化酶缺乏所致。臨床表現與ⅲ型相似,但相對較輕,以肝大為特征,低血糖症較輕或可不發生,診斷依據:①空腹及餐後注射胰高糖素均不能使血糖上升,提示缺少肝磷酸化酶。②肝活檢示糖原含量增多及磷酸化酶活力減低,亦可用白細胞鑒定此酶的活力,本症病情較輕,預後較好,可不予治療,但為了防止低血糖症,可給高蛋白少食多餐,以免饑餓。亦可用苯妥因鈉防治低血糖症,肝糖原可減少,但活力不上升。本症亦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因不明。
ⅶ型本型由於缺少肌肉磷酸果糖激酶所致,磷酸果糖有兩種不同基因形式,一是肌肉中的,另一種是紅細胞中的。本病症狀似第五型,臨床上呈運動後肌肉酸痛,痙攣,伴肌紅朊尿。由於血紅細胞壽命短,並伴有網織細胞增生。又因乳酸產生受損可出現輕度非球形紅細胞性溶血性貧血,診斷方法同第五型,亦可做肌肉活檢與從紅細胞中鑒定此酶缺乏。亦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因不明,無特效療法。
![]() |
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小兒便秘呢?
(1)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該排便時,孩子還在玩耍,抑制了便意,久之使腸道失去了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大便在腸內停留過久變得又干又硬; (2)飲食不足嬰兒飲食太少,經消化後產生的殘渣少,自然缺乏大便。牛奶中糖量 |
![]() |
孩童常見的“心病”父母需要留心
現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 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