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新生兒特別危險,75%的病例發生在早產兒,特別是破胎膜延長有胎膜炎或出生時有窒息的新生兒。張力過高的配方奶喂養或經過換血治療的新生兒中發病率也較高。
對極小的或患病早產兒通過使用全腸道外營養而延遲數日或數周喂養,然後在數周的時間內緩慢增加腸道喂養,可降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發生,這是令人可信的。然而另有一些研究未發現這一過程的益處。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可在新生兒監護中集中散發或暴發流行;流行病學的研究已證實一些集中散發病例與特殊的病原菌有(如克雷白菌,大腸桿菌,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但通常未有特殊的病原菌被發現。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在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中,在小腸中通常有三個因素出現:持續的腸缺血損害,細菌定植,腸腔內底物(如經腸喂養)。
引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原因尚不明確。已確信腸缺血損害可破壞腸道產生粘液,導致腸道易受細菌侵襲。一旦開始喂養,為腸道細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而細菌可滲透過腸壁,產生氫氣並積聚,產生X線上特征性的腸壁積氣,氣體並可進入門靜脈,通過腹部X線平片或肝髒B超可見到肝髒上面的門靜脈積氣。隨著病變的進展,可導致整層腸壁的壞死,穿孔,腹膜炎,敗血症和死亡。
缺血性損害可由於缺氧性損害所觸發的原始潛水反射引起的腸系膜動脈痙攣,導致腸道的血流明顯減少;在換血過程中,敗血症時期或用高張力配方奶喂養時,腸道血流減少導致腸缺血性損害。同樣,先天性心髒病可減少體循環血流,或動脈血氧飽和度的降低,導致腸道發生缺氧/缺血,從而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關於母乳喂養提供保護性作用的說法尚未得到證實。
![]() |
小兒先心病護理需注意的要點
可愛的寶寶,被檢查出小兒先天性心髒病,是誰也不願相信的結果。不少患兒父母在孩子確診之後極度悲觀痛苦,對患兒的護理更是手足無措。遠大專家表示,事實上除個別復雜的先天性心髒病治愈後遠期效果不理想外,先心病基本上治愈 |
![]() |
按劑型選退燒藥 兒童選什麼劑型?
首先要明確,發熱是人體的自我防御機制,一般體溫低於38.5℃時不需用退燒藥,可用溫毛巾擦拭等物理療法,同時適量多喝水。只有當體溫高於38.5℃或體溫低於38.5℃但精神狀況較差、身體明顯不適時,才可選用合適的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