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脫水是常見的臨床疾病,根據脫水的程度可分為輕度脫水、中度脫水和重度脫水。在治療小兒脫水時,首先要判斷小兒脫水的程度,然後判斷脫水的性質和原因,最後制定補液計劃。那麼小兒脫水該如何補液呢?
小兒補液的原則
小兒脫水補液需要掌握以下三大原則:一是根據脫水程度的輕重,確定補液總量。二是根據脫水性質,有無酸中毒及低血鉀等,確定補液種類。三是在補液時,一般要先快後慢,先濃後淡,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的原則進行。補液總量應按規定速度補完。
補液量的計算方法
首先,要補充累積損失量
1.確定輸液總量(定量):輕度脫水補液量為30~50ml/kg;中度脫水為50~100ml/kg;重度脫水為100~120ml/kg。按照補液總量先補總量的2/3,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小兒體液組成已接近成人,補液量應酌減1/4~1/3。
2.確定輸液的種類(定性):輸液的種類需要根據脫水的性質來做決定。原則是先鹽後糖,即先補充電解質後補充糖液。通常對低滲脫水應補給2/3張含鈉液;等滲脫水補給1/2張含鈉液;高滲脫水補給1/3~1/5張含鈉液。若臨床上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時,可先按等滲脫水補充。
3.確定輸液速度(滴速):補液速度取決於脫水程度,原則上是先快後慢。如重度脫水,尤其對於有明顯血容量和組織灌注不足的患兒,應首先快速應用2.1含鈉液,按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於30分鐘至1小時內靜脈輸入,以迅速改善循環血量和腎功能;其余累積損失量於8~12小時內輸完。高滲性脫水患兒的輸注速度宜稍慢。
其次,要補充繼續損失量
在開始補液時由於脫水的原因多數會繼續存在(如腹瀉、嘔吐、胃腸引流等),以致體液會繼續丟失,如不予補充又會成為新的累積丟失,因此,在補充了累計損失量之後還應給予補充繼續損失量。繼續丟失量依原發病而異,且每日有變化,必須根據實際損失量用類似的溶液補充。如臨床常見的嬰兒腹瀉,在早期嚴格禁食的情況下,體液繼續損失量一般每日10~40ml/kg,給予1/3~1/2張含鈉液。
最後,還要補充生理需要量
補液還要顧及每日生理消耗的液體量。盡量采用口服補充,對不能口服或口服量不足者可靜脈滴注1/4~1/5張含鈉液,同時給予生理需要量的鉀。長期輸液或合並營養不良者,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
綜上所述,以上是關於小兒脫水補液的相關知識的介紹,希望對您了解小兒脫水有所幫助。
![]() |
佝偻病的食療方法
佝偻病-簡便藥方 1、蒼術、五味子各15克,龍骨、牡蛎各50克,共研細粉,每日2次,每次1.5克,溫開水沖服。適用於脾虛氣弱多汗者。 2、黃芪、菟絲子、蒼術、麥芽各10克,牡蛎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 |
![]() |
寶寶眼屎特別多的3種病因
寶寶睡醒後眼角長滿了眼屎,眼屎太多的時候,甚至把眼皮粘住,使眼皮不容易張開,有時白天也有眼屎。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寶寶的眼睛生病了? 可疑原因一:結膜炎症 寶寶出生後,很多家長怕孩子著涼,所以家裡室溫往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