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輸液病”,顧名思義,患者認為輸液,病才好得快,不給輸液就是故意為難,不重視,說白了就是一種過度輸液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兒科尤為常見。
有些家長帶孩子看病,醫生還沒來得及做檢查,就被要求輸液,醫生反復解釋,家長還認為醫生是故意刁難,不給治。殊不知,過度輸液也是有風險的。
過度輸液可產生耐藥性
兒科醫生表示,其實輸液並不是什麼“高級”的治療方法,相反,過度的輸液容易使孩子產生耐藥性,生病之後不容易好。一些家長又不捨得看孩子受罪,就要求輸液治療,如此造成惡性循環。
其實,孩子之中傳染病較多,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一般不需要輸液,只有病情較重,且出現並發症,才需要考慮輸液。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普通氣管炎、肺感染性腹瀉、癫痫、心律失常等,多以口服為主,重度肺炎、扁桃體化膿、重度脫水,則需要考慮輸液。
此外,哪些疾病需要輸液並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肺炎,建議輸液,但有的患兒家長護理好,是輕型的,使用霧化加口服就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又如,重度脫水才需要輸液,輕度脫水可以口服治療,特別嚴重的才需要住院。
輸液好得快無依據
不少家長要求給孩子輸液,認為這樣好得快,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 醫生解釋,就好比感冒,正確的口服藥物不見得就會比輸液好得慢,病程差不多都是一周左右。
輸液並非“萬金油”,不同的給藥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如輸液的優點在於見效快,缺點在於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要高於其他給藥途徑;肌肉注射藥物吸收比輸液慢,比口服快,缺點是引起局部疼痛等損害;口服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經濟的給藥方法,缺點在於起效相對較慢,有些藥還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等症狀。
醫生提醒家長,發燒是機體對疾病的正常反應,如果能夠確定孩子就是純粹的感冒,發點燒反而病能好得快點,嘗試一下溫水浴、調節室溫等物理降溫方法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一般來說,小孩子精神頭很足、大一點的孩子自己不喊渾身難受、體溫不超過38.5℃就沒有必要使用退燒藥,更沒有必要輸液,多喝水、注意休息和保持清淡飲食的同時,按時服用清熱解毒的對症藥物,基本上一周左右即可病愈。
4種情況不需要輸液
安徽省衛計委公布了“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明確指出一些外科、婦科炎症以及小兒的疾病,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輸液。其中,以下兒科疾病不需要輸液: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內,體溫38℃以下,精神狀態好。
2、小兒腹瀉病:輕度脫水可以口服補液者。
3、毛細支氣管炎:輕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無發熱、精神狀態好,血象不高者。
新生兒肺炎用藥需要很慎重
寶寶發燒超38.5℃先退燒再就醫
![]() |
安全的去除寶寶手上的倒刺?
寶寶原本白白嫩嫩的手指上,最近多了一個“不速之客”——從指甲邊上翹起一根長長細細的“刺”,這可讓寶寶很不舒服,咬、抓,可是這個&ldquo |
![]() |
寶寶吃米飯也要按年齡區分
6~12個月: 因寶貝的口腔和腸胃都十分嬌嫩,消化能力很有限,暫時不宜給他們吃纖維太高的食物。在添加含大米主食的時候,要以粥、高蛋白米粉和膨化米食為主,注意質地柔軟、細膩,要充分加熱煮透。如果有營養強化大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