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預防護理 >> 走出兒童喂養的認識誤區

走出兒童喂養的認識誤區

 

  “補鈣”成為當今年輕父母最關注的營養話題。一項由首都兒科研究所和《父母必讀》雜志聯合做出的“兒童早期喂養狀況調查報告”披露了目前兒童喂養的認識誤區。

  補鈣:莫受廠家廣告宣傳誤導

  在本次聯合調查所列的當今父母最關注的十大話題中,“補鈣”高居榜首。昨天參加報告研討會的亞洲兒科營養聯盟主席丁宗一批評了這一流行現象。“‘吃什麼補什麼’是一種飲食文化的偏移,是不科學的。”他指出,人們常說的佝偻病並非由於缺鈣,而是缺乏維生素D引發的。目前“全民補鈣”的認識誤區和部分生產廠家的誇張宣傳和誤導直接相關。

  看護:超半數寶寶依靠老人

  調查顯示,雖然七成以上寶寶的喂養決策人是母親,但孩子日常的主要看護人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所占比例達到55%,因此孩子每天的吃飯很大程度上是由隔輩老人來“具體落實”的。

  《父母必讀》雜志主編杜芳表示,在孩子的喂養上,媽媽需要多與老人和保姆溝通,讓他們一起來接受健康的營養選擇;同時溝通也得注意技巧,悄悄放幾本有關雜志或書,或是定期帶孩子去見保健醫生的時候,讓老人或保姆一起去。

  輔食:七成家長添加首選蛋黃

  按照嬰兒的胃腸發育特點,第一次添加的乳類以外的食物應是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很多營養學家推谷類作為第一次輔食添加的優先選擇。但調查發現,選擇蛋黃的家長占70%左右,將近20%的家長把蔬菜水果作為首選。僅有12.12%的家長正確選擇了谷類。

  北京優生優育協會理事劉紀平認為,過去人們一直習慣於將蛋黃作為嬰幼兒輔食添加首選,但現在發現蛋黃中的某些營養成分,比如鐵,不易被嬰兒吸收,另外過早添加容易引起嬰兒的過敏反應。目前已開發出了營養更全面,更適合寶寶吸收的食物。比如強化過的嬰幼兒營養食品——營養米粉、泥糊狀食品等。

  習慣:兩成幼兒吃飯時看電視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四分之一的1至2歲孩子的家庭、30%的2至3歲孩子的家庭有吃飯看電視的習慣。“對於生長發育中的孩子,吃飯是一件需要專心的事情。”徐凡表示,和成年人不同,寶寶吃飯的過程不僅是將營養素吃進去,還要讓營養素吸收發揮至最佳狀況,過度的精力分散不利於胃腸的正常蠕動、消化液的分泌。

  喂食:半數兩歲以上孩子不獨立

  兩歲及以上孩子應該可以自己使用小勺子吃飯了,但調查發現,超過50%的2歲以上孩子仍由大人喂食,僅有不足20%的孩子可以基本上自己進餐。

  分析說,獨立吃飯對孩子意味多多。孩子學習獨立吃飯的過程,除了吃飯本身,還會學到很多的其他東西:用小手抓面條,能感受面條的質地,有助於觸覺的發展;握住小勺往嘴裡送食物,練習著手眼協調,體會著動作與結果的直接關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兒感冒的飲食禁忌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特別是我們的孩子,身體較弱,更是經不起疾病的困擾,一旦出現了感冒,大人特別驚慌,必須經過嚴格的治療,還要在飲食方面多注意,下面介紹文章就是,小兒感冒的飲食禁忌。  一忌寒涼食

別讓您“理所當然”的習慣對寶寶造成傷害

父母的這8種習慣對寶寶有傷害  習慣一:經常親吻寶寶的嘴巴  害處:我們能理解父母喜愛寶寶的心情,但是寶貝們的免疫系統和抵抗力都還有待完善,這樣的“親密接觸”很容易將大人身上的細菌傳染給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