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0﹣12歲)標准體重計算公式
(年齡-2)×2㎏+12㎏
二、兒童(0﹣12歲)標准身高計算公式
年齡×7+70㎝
三、刺傷
刺傷多為銳性尖物所引起,這類傷易傷及深部組織和髒器,容易發生感染,特別是厭氧菌的感染。兒童受傷後,須根據傷口的深度和出血的多少立即采取應對措施。
1、傷口流血:用力壓迫傷口,如果流血不是特別快,不要馬上按住,流血可以帶出髒的異物,不容易引起感染。血止後,用碘伏塗擦傷口進行消毒,然後用膠布式繃帶包扎緊,盡量不要活動。
2、傷口未流血,卻有明顯的刺傷跡象,很可能是傷口過深,需及時往醫院就診。
3、如果傷口較小可先用冷開水沖洗傷口,然後用碘伏進行消毒,將患側胳膊舉高來止血,再用創可貼包好。
4、如果傷口深且大,出血量多時,應一邊止血,一邊立即帶兒童去醫院。
5、如果是被髒的、生銹的銳器或釘子刺傷(新釘子比舊釘子更為危險),應及時去醫院處理,並注射破傷風針。
四、頭部被撞傷或摔傷
急救處理措施:
1、孩子雖有哭鬧但意識清醒,且傷處只是起個包,就不用太擔心,在腫的地方進行冷敷(冰袋或用毛巾裹上冰塊),48小時後改用熱敷,這樣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同時在頭3天裡密切觀察兒童的情況,有異樣時立刻就醫,若是3天內並無異樣,則發生變化的機會就很低。觀察時,需要注意:
(1)觀察兒童的活動力是否比平常差,是否會手腳無力。如果出現類似狀況就要及時送往醫院。
(2)觀察兒童是否嘔吐。假如兒童在頭部碰撞後連續嘔吐了3次,且時間越來越密集時,需立即送往醫院就診。
(3)觀察兒童的食欲狀況。撞擊之後食欲降低不是好現象,需要小心觀察。
(4)觀察兒童有無昏睡的狀況。假如兒童變得嗜睡,雖然叫得醒,卻在叫醒後又很快的昏昏入睡,可能就是有問題,應該去醫院檢查。
(5)觀察兒童的瞳孔狀況。方法是用手電筒照射兒童的雙眼,檢查瞳孔的光發射是否正常。正常的狀況下瞳孔會在亮處縮小,在暗處放大,且左右兩邊的大小一致,假如瞳孔一邊大一邊小,則必須趕快送醫院才行。
在觀察時機上,建議成人於兒童頭部受傷後的第一個24小時內,每小時觀察1次,接著在第二個24小時內,每2小時觀察一次,到第三個24小時內,每3小時觀察一次就可以了。
2、如是頭部先著地,則有可能傷到頸椎,此時不能隨意移動傷者,需保持原樣並及時致電120,送往醫院就診。
五、兒童被蚊蟲毒蟲咬傷或蜇傷
兒童被蚊蟲、毒蟲咬傷或蜇傷後,皮膚會紅腫,局部可能水腫,重者可影響活動功能,如嘴唇腫脹無法吸奶,眼腫不能睜眼,陰莖水腫,排尿困難等。被咬傷、蜇傷部位常見於兒童的頭面、手腳、臂部等暴露部位。可進行以下處理:
1、如有毒刺和毒囊遺留,用消毒過的針或小刀挑出螯刺。避免用鉗子取出,以防因擠壓毒囊吸入更多毒素。
2、在患處塗一些氨水,如患處腫脹,可進行冰敷。
3、不要使用創可貼等包裹傷口。
4、及時送醫院處理
六、父母如何判斷兒童是否骨折
兒童在玩耍、學走路、受到重物撞擊、跌倒時都很容易發生骨折,骨折斷端與外界相通者,稱為開放性骨折,與外界不直接相通者,稱為閉合性骨折。兒童常見的骨折稱為“青枝骨折”,即骨折時骨質折而不斷,主要因為兒童骨中的膠質較多,石灰質較少,骨質軟而韌性大。判斷兒童是否骨折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1、兒童身體局部有疼痛和壓痛感,活動後疼痛有所加重。
2、受傷局部有腫脹,淤斑。
3、受傷部位出現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喪失。
4、受傷嚴重時肢體出現畸形,如短縮、扭曲、旋轉等。
5、兒童身體活動反常,不該活動的地方產生活動。
6、移動受傷部位可聽到骨斷端的摩擦聲。
只要出現上述症狀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就表明兒童很有可能已經發生了骨折,家長要趕緊采取措施進行急救或求救。
七、兒童手指戳傷
1、兒童手指戳傷後,用冰冷物敷在傷處,每次15分鐘,可以消腫。如果已受傷三四個小時,就不能冷敷了。
2、為了使傷指減少運動,避免再受傷害,可用厚紙裹住傷指。消腫後,可輕輕按摩,並緩緩活動。
3、如果腫痛嚴重,可能有骨裂或骨折,應用較厚的紙片裹住傷指,以免傷指再活動,及時請醫生診治。
八、皮膚扎刺了
兒童在玩耍中將尖物,如木刺、金屬屑、玻璃碎片扎入皮膚,應立即設法拔出來。
1、肉眼看得見的小刺一般可以用鑷子拔出,但要注意衛生,必須洗淨雙手。切勿對著傷口咳嗽或者打噴嚏,以免細菌進入傷口引起感染。鑷子必須用火柴、打火機或煤氣爐燒過,進行消毒,冷卻後才可以使用。消毒後不要拭去鑷子上的煙垢,也不要觸及鑷子的末端。
2、如果小刺太短夾不住時,也可以用針挑出來。在挑刺前,將針用酒精浸泡或在火上燒一下,挑刺時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將有刺的部位捏緊,順著刺扎入的方向慢慢將皮膚挑破,再將刺拔出來,然後用碘伏消毒傷口,防止化膿。
3、如果小刺扎得較深,就得找醫生處理,不要自己動手,以免弄巧成拙,小刺更難取出。如果是大刺或已深入皮膚,切勿自行取出,應該到醫院的急救部門求診。
九、異物(如豆類、鈕扣、珠子、蠟筆、海綿等)塞入鼻腔。
異物形狀不同,處理方法也不一。
1、異物剛進入鼻腔,大多停留在鼻腔口,可壓住兒童兩側鼻孔,用力擤鼻涕。但2~3歲幼兒不宜采用,否則有可能將異物吸入。
2、圓形異物刺入,可以往孩子鼻腔裡灌一點點肥皂水或食用油,幫助擤出。擤不出或已經進入鼻腔深處,切不可用鑷子去夾,以免越來越深,應即送醫院處理。
3、尖銳異物刺入,或不規則、過大異物,應立即送醫院處理。
十、魚刺卡喉
一旦發生魚刺卡喉,無論骨頭大小,切忌用手或筷子在咽喉內盲目亂摳亂掏,以免損傷咽喉粘膜引起出血,或把骨頭刺得更深。應讓孩子張開口,仔細檢查,如魚刺較小,梗阻的部位較淺,可用消毒的鑷子慢慢取出;或叫孩子用力做幾次“卡、卡”的發音動作,將骨頭吐出。
若魚刺較粗,梗阻部位較深,或骨頭雖小,經用上述方法處理無效者,應送醫院請醫生檢查處理。
坊間流傳的喝醋、用力吞咽饅頭、干飯等方法,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切勿亂用,以免耽誤時間,使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
十一、沙子進眼
立即用流動的清水沖洗眼部,水流切忌過大,嚴重者立即送醫院就診。
十二、游泳時,耳朵進水
甩甩頭,讓水流出來即可。切忌用手掌吸住耳朵讓水出來,以防用力過大傷及耳朵內的鼓膜。
十三、溺水
遇到此類狀況,先判斷有無呼吸,如無,須采取以下步驟恢復並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注意:任何一個步驟使兒童的呼吸道通暢並自然呼吸之後,都應立即停止救治,不要再繼續,然後送醫院就診。
步驟1,清理孩子的口腔,用手指摳出嘴裡面的任何異物。
步驟2,讓孩子面朝上平躺著,並抬起他的下巴,讓他頸部緊緊繃直。這樣做時,一手放在孩子脖子後面用力抬,一手放在孩子額頭往後推,這個動作通常會使孩子的嘴自然張開。
步驟3,捏住孩子的鼻子,通過他的嘴迅速強制吹兩三口氣入他的肺中,這種強迫呼吸可能足夠使他恢復自然呼吸。觀察孩子胸部,看空氣是否流入了肺中,如果胸部隨著強迫吹氣而一上一下,就表明呼吸道已經通暢了。
十四、被花生等異物嗆到
遇到此類狀況,先判斷有無呼吸,如無,須立即送醫院就診。如呼吸通暢,可采取以下方法取出異物。
1、手指深挖。用毛巾包住食指(防止孩子咬傷手指),沿著孩子上腭伸入舌根部位,促使異物嘔出;
2、背部敲打。讓孩子側身躺著,在他肩胛骨之間用力敲打幾下,然後再把食指伸到孩子嘴裡去檢查異物是不是已經出來了。
3、腹部推擠。讓孩子坐著或者站著,站到他的身後,用雙臂環抱住他的腰部,雙手抱拳,把拳頭拇指所在的一邊放在孩子胸骨最底端和肚臍之間,壓住孩子胸部,然後快速向上推擠,讓孩子將異物嘔出。
如果以上方法均未奏效,須立即送醫院就診。
十五:孩子遭受意外,哪些情況下需要及時送醫院就診
遇到以下任一情況時,均需緊急就診:
1、呼吸困難——呼吸短淺,不能吃東西或者不能說話。
2、嘴唇、皮膚或甲床青紫。
3、胸部或腹部有疼痛感或者壓迫感。
4、突發的頭暈眼花、虛弱感或視力改變。
5、意識水平改變,如:意識喪失、意識混亂或者嗜睡。
6、首次發作的任何類型的痙攣。
7、被動物咬傷。
8、肢體疼痛或者麻木,這可能是骨傷的先兆。
9、出血不止。
10、大於兒童手掌面積的燒傷或者燙傷,或者面部燒傷、燙傷。
11、由樹枝或尖物造成的任何部位的皮膚刺傷。
12、頭、頸、背或者眼部受傷。
13、過敏反應跡象,如荨麻疹,面部、唇、眼或者舌頭腫脹,呼吸淺弱或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及喘息困難。
14、誤吞藥物或清潔劑。
特別提示:
1、兒童如是海鮮過敏體質,不能用碘伏,可以用0.9%濃度的生理鹽水消毒傷口。
2、致電120時,成人須保持冷靜,准確描述所在位置及傷者狀況,以便第一時間得到救護。
3、等處理好傷口後,給兒童講一些簡單易懂的安全知識,此時兒童對傷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就能將成人講的牢牢記住。
4、兒童受傷後,最好不要洗澡,以免弄濕傷口不易愈合。
![]() |
分享四代人的“六一”情懷
70後瘋狂夾彈珠也很野 不管時代怎麼變,“六一”游園都是保留節目。各種游戲、演出、比賽,雖然活動大同小異,但參加活動的人卻都完全不同 |
![]() |
兒童孤獨症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兒童孤獨症主要表現為交流障礙、語言障礙和刻板行為三大主要症狀。”專家說。 兒童孤獨症是指由腦功能發育不良引起的,以社會交往、語言發育障礙、興趣范圍狹窄、行為刻板重復等為基本特征的嚴重 |